◆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朝陽新城分校)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明確指出:“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舟是家庭給孩子一個起點,水是學校給孩子一個征程,孩子就是掌舵的人,家庭學校合力聚力才能更好的完成孩子的教育。
學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學校教育,特別是學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補充和輔助作用。學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聯系家庭,依靠廣大家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法制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
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家長要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學校要對家庭教育做出指導,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是學生,學生是家校合作活動的最終目的。
當前部分學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僅僅是家長會,家長會的內容也較固定,以介紹學生成績為主。另外,還有一些合作形式如學校開放日、家訪、家長委員會等,這些合作表面上看豐富多彩,實際上卻缺乏實效性。開放日時學校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排演節目,組織活動,只為完成任務,不能夠體現學校文化特色,僅僅作為一種文娛活動開展,家訪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的工作,這對于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來說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家長委員會需要相對優秀并積極的家長主動地參與,而一些文化程度較低或者較被動的家長就會被排斥在委員會的大門之外。
家校合作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然而在實踐中,學校忽視家長的反饋與家長資源的開發,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多以單向灌輸為主,缺少互動交流,家長會成為成績通知大會,家長委員會成為家長代表報告會,網絡平臺成為發送作業平臺。在溝通過程中家長與教師缺少尊重,互相挑剔,家校合作雙方對溝通目的理解不同,教師認為溝通是為了讓家長更好地配合自己的教育與管理,家長是配角,家長過多的參與只會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而家長認為溝通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況,監督學校教育,而不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學生,學生是家校合作的紐帶,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家校合作的最終目的,家校合作應遵循“把單純從學校出發,要求家長配合轉變為從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出發”的原則,家校合作不僅是學校與家長的合作,也應該是學校與學生的合作,家長與子女的合作,學校、學生、家長的共同合作。學生是家庭的一員,教師給學生的壓力會無形地傳遞給家長,家長就會責備學校,學校轉而又將壓力施加給教師,產生惡性循環。
學校領導首先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他要對家校合作進行大力宣傳,指導,支持和鼓勵,使學校教職員工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并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家庭的合作,營造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圍。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他要帶頭參與家校合作的學校整體計劃的制訂,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動。最后是家校活動的實施者,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通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能夠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動資源的開發人。教師進行一次家訪,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開一個家長會,要布置會場,請家長發言,請學生代表發言,讓一部分學生作好服務工作,教師準備匯報材料等,所以無論是教師走出去,還是家長請進來都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系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
1.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學校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責,為教育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
2.學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觀察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要用智慧、用真誠來支持教育,很多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參與者,成了觀察員。
3.學校教育的鼓勵者而不是批評家。學校教育的發展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宣傳,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家長的積極參與,友情配合。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懷,以及使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歡樂。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在學校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孩子成才,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學校嚴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適合與否,對其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關系極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家庭兩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條是要及時交流信息。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及對待父母的態度等,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家長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并且還想知道學校是怎樣開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聯系后,能使這一渠道更暢通,學校與家庭教育更有時效性、針對性、目標要求更一致。
學校教育雖然嚴格按照國家的教育要求辦學,但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不斷優化的一種動力,因此,家長在家長委員會的牽頭下,不斷的提出改善學校教育的要求,傳授社會上的經驗,調動家長及社會成員改善社會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有力的教育資源去優化、促進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我校是一所新建校,雖然隸屬于城市學校,但家長的層次差距較大,有大學講師,也有拆遷居民,家長的自身素質參差不齊,對學校的需求很高,有的家長文化水平雖然不高,卻打著關心子女教育的旗號盲目的對學校提出各種要求。因此,我組建了校級家長委員會。
學校自成立家長委員會以來,在活動中,全體教師和家長提高了“家校合作,科學育人”的意識,形成共同辦校的共識。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向全體家長學員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價值和家校合作的現實意義,使廣大的家委成員能全力支持這項功德無量的事情并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好家校的工作。
為提升家校合作的實效性,我們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設置教育課程。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應該對孩子進行哪些思想方面、學習方面以及怎樣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內容向家長授課,讓家長教子有方、教子得法,從而達到家校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特邀請相關心理健康老師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了有關講座,家長聽后,收獲很大。他們覺得這類講座給他們以往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敲響了警鐘,許多家長說:這樣的輔導學生需要,我們也需要,要多搞幾次,讓我們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也讓孩子明白家長心里在想什么,使我們和孩子能夠溝通,共同進步。
我校家長學校的課程主要包括四個層面:一是家長學校的專題講座;二是定期的教學開放日活動;三是班級家長會;四是校長對話家長。四個層面有機聯動,德育處嚴格按照計劃加以組織落實,在具體而扎實的活動中提高家長學校的辦學實效。例如,在“健康教育”交流活動中有家長提出,學校餐廳為學校提供的餐盤不利于保存菜品原有的味道,為此德育處和后勤協商,上報學校領導,領導高度重視,僅僅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就為全校兩千余名的學生更換了分類的不銹鋼餐盤,此舉得到了家長的大力贊許。在“色彩人生靜待花開”校長對話家長系列活動之九上,學校向家長介紹了近期的學生活動,主旨在于在單方面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更要關于孩子的其他方面,學校的宗旨是活動育人,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真正達到教育教學有效融合的目的。在家校合作上,學校做了大量的宣傳的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目前家長方面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看到學校的活動增多,家長們也表示把孩子放在學校非常的放心,家校合作為共同育人也搭建了一個合作的平臺,讓家長們感到安心、放心。
1.小學生上放學大部分是由家長接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如果是爺爺、奶奶,教師可以從他們關心的學生身體方面入手,再涉及其他領域,切忌命令式或一味責怪的口氣。這樣家長聽了既為孩子的進步感到高興,對老師提出的建議也樂于接受,家長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師的工作,教師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會非常順利。
2.開好學校定期組織的家長會。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宣傳現代教育的動向、理論,闡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具體的培養目標。使家校雙方取得共識,使家長認識到只有家校結合才能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只有家校結合才能促進孩子身心和諧發展。
3.進行有效家訪。在家訪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家庭成員等基本情況,有準備、有目的地進行家訪。家訪時要向家長簡要、全面地匯報孩子這段時期在學校里的表現,著重談孩子的進步和優點,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教師與家長間架起了情感的橋梁,就為家校合作奠定了基礎。
4.建立班級微信群。為了更便捷地在網上和家長溝通、交流,教師可以建立一個班級微信群,讓有微信的家長都加入到這個群里。在這里,我們及時聯系,交流孩子各方面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老師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和學習上的困難,及時和家長微信聯系,取得家長的配合。這樣,雙方統一教育思想,共商教育方法,達到家校合力,共同協調配合,孩子的學習越來越進步。
1.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將家校合作看作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徑。學校應與家長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關系,認真聆聽家長的建議,尊重家長的態度,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到學校活動中來。我校利用家委會充分聽取家長合理化建議,并有效改進學校的工作,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家長之間這種平等的關系,學校和家庭不是對立的,取得家長的信任,讓家長放心把孩子放到學校是我們的宗旨。
2.教師應消除自己的權威思想,因為家長在學生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上有著天然的優勢,有些高學歷家長甚至超過普通教師的文化水平。我校有部分家長學歷很高,有博士碩士,有大學講師,有大學心理老師,有自己的講師團隊,可以說,教育水平比我們老師還高,所以我們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都會做到態度謙和,本著學習交流的心態與家長和平共處,這一點在校級家委會的時候,老師們的態度做法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
3.家長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態,理性地對待教師對學生的批評,認真地與教師交流,分析原因,當發現教師的批評存在誤會時,要及時地與教師溝通。我們在家長培訓的時候,也會針對家長情況給家長做相關的培訓,讓家長提升對孩子的教育水平,提高家長對老師的認知和理解,所以做好有效溝通是促進家校工作的重要保證。
1.舉辦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親子活動。如,清明踏青、慶六一活動。教師需要精心策劃活動,并在活動之前讓學生搜集節日相關資料,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此外,學校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社區資源安排學生在假日期間進行親子實踐活動,如參觀科技博物館,親近大自然,家庭讀書日等。
2.學校積極鼓勵并配合教師進行家訪工作。對教師的家訪工作從質量和數量上進行定期考核,督促教師的家訪工作。
3.制定規范的家長委員會章程,使家委會有章可依。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決策權,監督權,只有當家長充分意識到家委會對孩子教育有用時,才會真正信賴并積極參加家委會活動。
4.延伸家長培訓。學校將家長培訓由校內延伸到校外,由父母延伸到爺爺奶奶,這樣的培訓不僅具有針對性,也具有靈活性,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合力,減少隔代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目前我們的培訓也在拓寬范圍,讓更多的家長懂得教育得意義。
1.溝通要真誠。教師和家長坦誠相待,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教師要對學生真正的關心,在溝通時候可以向家長詢問與學生相關的一些信息,如興趣、愛好、特長、性格等,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
2.溝通要相互尊重。教師和家長應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接受彼此的思維方式,寬容對方的缺點不足,意識到雙方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達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目的。
3.溝通要相互理解。教師和家長設身處地,站在對方所處的立場思考問題,教師在下班后也是一位家長,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是一名教師,這樣教師家長就有了共識點,有了換位思考的心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就可以做到平心靜氣,達到雙贏。
4.溝通還需要平等。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教師和家長不是上下級關系,也不是師生關系,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合作的關系,家長有話語權,建議權,教師與家長可以相互交換意見,形成一種合作互助的關系,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家校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穩步推進的基石,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家長的心愿是一致的,家校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架起溝通學校與家庭的連心橋,加強家校聯系,相互配合,是優化學校工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