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中心小學)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希望音樂課能給孩子帶來歡樂,讓每個孩子喜歡上音樂課,讓孩子們用心靈感受音符感受節奏,能用身體去表現音樂的韻律,能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每一堂課的導入,是教師在新授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行為。教師導入新課的成功與否與后面教學時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緊密相關。必須重視并且抓好課堂教學中導入這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對音樂、動畫、視頻比較感興趣,選擇與本課有關的視頻或音樂進行導入,讓學生根據音樂進行律動。讓他們在音樂節奏下做出相應的身體動作,這種律動教學非常有效地調動了小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讓他們保持對音樂的自由欣賞和快樂體驗,越是自由快樂,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便會越強。例如,學《母雞叫咯咯》時,先讓學生觀看視頻舞蹈《小雞的一家》,然后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模仿舞蹈動作進行律動,即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讓學生感受到小雞的可愛。讓學生積極參與并能產生相關聯想。
在低年級的音樂課中,孩子們好動,愛玩,所以在學習歌曲的時候他們不會總是老老實實的跟著老師設計的環節學習,甚至有的孩子在聽歌曲范唱的時候,第一遍能夠聽,而第二遍都不會認真的聽。類似這樣的狀況每節課、每個班級都會出現,結合低年級孩子們愛動的特征,把孩子們的愛動變成音樂課的幫手。
學唱歌曲先學會讀歌詞,了解歌曲的大概內容。然后再掌握節奏,也就是按節奏讀歌詞。讓孩子理解歌曲都唱了什么,帶著對了解歌曲內容的好奇心,學生都能認真地讀完,遇到比較難的節奏時教師及時進行指導糾正。歌詞讀熟以后,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根據歌詞的內容創編簡單的動作,這個動作不用按舞蹈的動作要求,只要是學生覺得能夠表現歌曲內容的就可以了,學生做出來的動作可能會沒有節奏感,那么就需要老師在節奏有難點,或者是有特色的地方帶著學生用有規律的身體律動表現出來。比如,四分音符的字拍手,一個二分音符的字,就可以用雙臂打開來表現,然后告訴學生,“二分音符比四分音符的時值長,我們要用手畫一個大圈來表示”。每個孩子都非常認真地用手臂畫一個大圈,表現自如。當體會歌曲強弱規律的時候也可以用律動的方法,如2/4拍的歌曲強拍的時候拍手,弱拍的時候點手心,感受歌曲強弱的規律。3/4拍歌曲強拍的時候拍手,弱拍的時候拍腿或拍肩,感受強弱弱的規律。既有利于孩子記憶歌詞,記憶節奏,掌握節奏,又讓孩子們用身體感受音樂的元素,并表現出來。在培養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和表現力的同時,又利用孩子天生愛動的特征,完成教學任務。
在正確的節奏下讀熟歌詞后就是旋律的進入,在整個的學唱歌曲的過程中,不管是教唱、聽唱,還是看視頻,都讓學生在學唱的同時,用身體來表現,這里老師也可以跟大家一起動起來。不用介意孩子們的動作不漂亮,也不用介意他們每一次的表演都不一樣,更不用讓他們所有人的動作都一樣,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用身體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只要孩子們覺得這樣的動作有利于幫助他自己記憶、表現、感受,這就足夠了。
音樂教學是創新的教學,靈性的教學,鼓勵音樂創造,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音樂課中的編創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編創歌詞,編創舞蹈。例如,學習《小蜻蜓》時,學生對小蜻蜓這種動物比較熟悉,讓學生分組為歌曲進行編創舞蹈動作,學生會模仿小蜻蜓飛的動作,捕捉蚊子的動作,這樣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們理解音樂的情感和歌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一年級學生對動作的積累很少,所以他們的表現形式基本就是“張牙舞爪”,面對這樣的孩子,需要老師適當設計一些簡單的律動幫助他們,動作不要太繁瑣,而且不用強調他們學到的動作標準與否,主要是為了幫助孩子表達音樂的元素。年級稍稍高一點的學生,通過不斷地積累和訓練,大部分都能自己創編簡單的律動。
音樂語言以其特殊的方式、極富情感的音樂形象,為小學生們提供了情感體驗的意境。速度、力度、拍子、節奏等這些常見的音樂表現手法,就是律動教學的真諦,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出音樂藝術的魅力,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美感,感受美,欣賞美,律動教學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事實證明,這樣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使小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讓學生從耳朵、身體和心靈等全方面獲得音樂藝術體驗,增強他們對藝術的感知能力,提升他們的藝術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