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城市回軍小學)
幸福教育與傳統教育有所不同,幸福教育指的是教師采用正確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幸福,并培養學生感知幸福,享受幸福,并且創造幸福。而傳統教育則是教會學生知識,學生被動式的學習,此種價值觀念的不同,也影響著學生的未來走向,所以加強小學幸福教育則顯得極為重要。
幸福指的是個體的人性得到肯定產生的美妙主觀感覺,幸福的范圍較大,人們一生遇到的困惑與不解,都可以歸于幸福中。由于幸福的存在,人們才能感受到欲望與追求,這也是人們活著的緣由。開展學生教育,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當學習離開個人情感時,便產生矛盾。但是部分學校把教育目的的方式看作成提高學習成績或者是加大作業量。這些都使學生為分數和成績服務,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壓抑,以及學習的被動性,也失去了幸福。
幸福教育與師生皆有關系,由于幸福教育貫穿于師生間的學習生活,所以開展幸福教育,應當首先構建教師的幸福教學。使教師能夠感受到教學過程的幸福,進而向學生傳遞幸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復雜枯燥的教材豐富起來,通過創新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材內容,將知識點以創新的形式呈現出來,能夠實現教學目的與學生目的相統一的幸福教學。教師構建幸福教學,也首先要加強自身個性與角色的處理,通過保持自身個性,轉變教學角色以及位置,能夠幫助學生展示自身的個性,此種教育方式才深受學生喜好。構建幸福教育是師生共同創設的體驗情感,來源于教師與學生的內心深處,通過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行為,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的幸福,學生通過教師豐富的教學,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幸福。學生感受到幸福后,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傳達給教師,有助于強化幸福的感覺,師生之間可以循環交流,摒棄雜念,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
小學階段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尚不完善,所以應當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教師根據幸福教育的原則,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愛上課堂,能夠感受到學習氛圍的幸福所在。學校帶給學生快樂與幸福,使學生能夠愛上學校,教師可以在教室或者是走廊上掛上與幸福教育有關的話語,或者是圖畫,例如關于感恩、奉獻、寬容等主題的圖畫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教室布局,使學生在充滿幸福的氛圍下進行愉快的學習。通過改善學生的學習質量,學校加強學習管理模式,將傳統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創新型管理模式,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校管理的呵護與關愛,能夠感知幸福,進而創造幸福。教師可以組織并開展幸福活動,使學生能夠感知幸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學生,教師在檢查作業時可以將“x”變為“?”使學生不會感到失落,能夠減輕學生的壓力,真正的踐行幸福教育。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培養兒童時,如果拘束太多,則容易使兒童枯萎,如果讓他跑,讓他跳,讓他玩耍,他就長得活潑精神。呆板機械式的兒童管理模式,將會抹殺學生的創造天性,也失去了體驗幸福的能力。所以開展幸福教育,教師應當一改過去的工作作風將傳統的量化性管理制度轉變成為校園生活質量測評,通過調整管理評價導向,有助于實現學生快樂成長。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幸福節日,通過構建幸福魔方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活動的興趣,以及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提高幸福度。教師將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績與精彩片段記錄下來,使他們感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通過幸福的管理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有助于學生做學校的主人。教師可以開展心理幸福課堂,通過交流合作使學生能夠學會與別人如何打交道,如何清晰的描繪自身感受,如何排解心中的煩悶及不快,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開展小學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切記不要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開展壓力式教學。通過幸福教育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讓孩子們享受學習,而不是疲于應付,在學校收獲到幸福教育,在今后學習中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有助于日后的成長與發展。所以開展小學教育,不僅要加強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應當培養學生的情感以及態度和價值觀念的養成,使學生感受幸福,并創造幸福,有助于學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