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中心小學)
閑暇時,我總會閱讀一些業務方面的書籍,某天我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教師應當體會學生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這就是“賞識”。而此時,我想到了我所任教的一年級的一個孩子。他是一個大部分老師都了解的非常淘氣的孩子,在平常的小事中總會表現出一些異常的行為。比如,聽課時小動作不斷,影響別人耽誤自己;繪畫時隨意而為,讓你無法分辨他在畫什么等等。但他卻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勇于表現,主動幫助別人。那么利用賞識這滴甘露,是否能滋潤他,讓他健康成長呢?我決定試一試。
這天我找到他,關切地問:“你很優秀,非常喜歡幫助別人,如果你能把平時幫助別人,表現不錯的事情,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裝飾我們的書畫教室,那不就有更多的小朋友認識你,稱贊你么?”他聽后欣喜若狂,就利用課余時間、雙休日,著手畫畫,用心就有成效。他的畫不再亂柴一堆,毫無章法,而是主題突出,想法獨特。因為那是他的空間,他的故事。他畫太陽,畫花草,畫陽光下的小朋友,等等。漸漸的,他的繪畫日記越來越多,不良習好越來越少,還時不時地到我的身邊秀一下他的繪畫日記,講述一下他的英雄故事。此時,我想何不趁熱打鐵。于是,在評析作品時,我鼓勵他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藝術見解,讓他從別人的畫中獲得新的看法和認識。從幾次繪畫作品中,我也能夠選出他的一些構思大膽、表現夸張的作品來了,這極大的增強了他的自信力。
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我們不光要關注點線面的塑造,還要關注不同孩子的藝術見解,從他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畫起,進而再來思考內容,構圖,色彩等。因為“有個性才能體現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不要再一筆一筆的教畫,真正形成每個學生的獨創性!
這是一個所有老師都會用到的教學手段,那如何在美術課堂中利用它,達到發掘學生獨特的個性藝術創造力呢?在《下雨了》一課中,它幫助了我。首先我讓學生觀看了各種雨景錄像,耳聽了各種風雨雷電的錄音,積極的設置發散思維的情景。接著,我讓孩子們表現了他們在雨中的行為狀態,并把當時的心理感受與大家探討,鼓勵他們敢于想他人所未想,畫他人所未畫。由于個體的差異,于是作畫時就出現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想法,但卻很真實的流露在畫面中。比如,有的表現在野外,大雨瓢潑,鳥兒低飛,烏云密布;有的表現城市公路,擁堵的人群,撩起水花的汽車;有的表現在海上,巨浪翻滾,電閃雷鳴;有的畫面竟是一片漆黑,只露出一雙驚恐的眼睛和瑟瑟發抖的身軀……有的把雨點畫的人眼一樣大,有的又像纖纖發絲,還有的雨點符號竟讓人浮想聯翩。這么豐富的藝術作品我沒有否認他們,因為這是他們各自不同的心理感受。不是有這樣一句話么:“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其特點,人亦如此,不同個性的人發展潛能必然不同,這不就是他們獨特的個性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么!
在很多的美術課堂中,我們總是被各種框架無意識的限制,拉扯不開課堂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最常見的造型.表現課中,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各種畫筆塑造型,完全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就忽略了課堂的自由性。那么,在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中,我們是否也應關注美術用具的選擇呢?是否也要改變認為畫得好就是美術好,畫得像就是藝術家的這些觀點呢?根據這些,我決定貼近學生的生活,傾聽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
《出殼了》是一節典型的造型表現課,以往我總會千篇一律的讓學生用畫筆來畫,現在我首先聽取了孩子們的建議,改變傳統設計,改為自由發揮,自由選擇,自由創作。于是,課堂中五花八門,色彩斑斕,效果凸顯。有的孩子用樹葉和蛋殼表現小雞出殼的溫暖;有的孩子用刮畫的方式表現孔雀出殼的靚麗……這些作品真是太有趣了!孩子們的潛能如此之大,讓我大吃一驚,這不正是獨特個性的完美體現么!
法國畫家卡特·西新斯基曾說過:“現代藝術教育更注重讓學生展示個性,學習創新。”只有我們美術老師在課堂中,真正地做一名農耕者,為每一個孩子選擇一個生長的蘿卜坑,搭建一個不同的個性藝術空間,我們的孩子就會給我們展示千千萬萬個具有不同個性創造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