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襄陽市第三十九中學)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個體因長期未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不能妥善應對工作中的挫折、處理各種矛盾沖突而導致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有資料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的問題,并已經達到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主要有哪些表現?成因是什么?在新常態下,該如何應對?本文從三方面加以分析。
1.缺少熱情,動力不足
工作上缺少熱情,沒有追求,僅僅把“教書”當作一份工作或謀生的手段,而沒有當作追求的事業。工作上得過且過,因循守舊,不求改變和提高,只求能應付就行。對教育創新、課堂改革不感興趣,出工不出力。
2.不愿擔當,行為消極
不愿意多帶課,不愿意當班主任或承擔教學工作之外別的工作。認為工作累、辛苦,只求輕松、舒服。上了一定年紀的老師覺得職稱評到高級已經到頭了,再也沒有努力的必要,對工作成績的好壞都覺得無所謂了,甚至有些中學老師主動要求到小學任課,前勤教師要求到后勤工作,主科教師要求帶小學科。年輕老師以“孩子小,家務多”“年輕沒有工作經驗,怕干不好”為由,也不愿意承擔多的工作。對學校安排的工作,挑三揀四,不愿意接受。
3.認識枯竭,成就感低
感到自己的知識無法滿足工作需要,力不從心,尤其是難以勝任教學的新要求,懷疑自己甚至是自我否定,工作勝任感和成就感降低,工作熱情降低,進而產生倦怠。
4.情緒不穩,態度冷漠
情緒波動大,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個別學生在學校的“不聽話”行為更是無法忍受,經常感覺厭倦、抑郁、焦慮和煩躁,牢騷多,抱怨多。不愿與學生交流,從行動上、心理上漸漸遠離學生,甚至將負面情緒發泄到學生身上,對學生缺乏應有的耐心、愛心。內心情感傾向于浮躁,不能理性的對待問題,對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有嚴重的抵觸情緒。
1.社會期望值高,心理壓力過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關注度和期望值越來越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似乎教師是萬能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教師背負太多神圣的光環,承載著太多的社會責任,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在現行的升學考試體制下,為了取得好成績,教師工作時間長,任務重,要求高,壓力大是普遍現象??荚嚫袷窃诳祭蠋煛榱巳〉美硐氲某煽兓蜻_到一定的考核指標,老師們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上課、補課甚至搶課。正常的工作時間已不足以滿足“考試”大任的需要,教師就犧牲節假日、正常休息、娛樂時間,日復一日的不停勞作。而一旦孩子成績不理想或出了點問題,都會歸罪于老師,有些家長時不時還會興師問罪。教師在“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慣性思維下,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長此下去,也會加劇教師的職業倦怠。
2.輿論導向偏頗,社會認同感低
社會一些媒體的“獵奇”心理,往往關注的只是個別教師的負面新聞,并由此以偏概全,引發對整個教師群體的誤解。個別教師的師德失范行為卻抹殺了整個教師群體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教師的辛勤付出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得不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同和應有的職業尊重,更談不上什么職業幸福感、自豪感。長此以往,教師自身都缺乏對職業的自信心,更多的是一種自卑和無奈,職業期望值大大降低。
3.國家投入不足,教師收入偏低
不可否認,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也提高了教師的工資待遇。但作為一項承載巨大的社會壓力的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與許多行業相比,教師的辛勤付出與收入卻是不對等的,尤其是在當今物質化、用經濟收入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社會,教師的收入無法讓人引以為豪。社會對教師過高的期望,教師的辛勤付出與教師的實際經濟待遇形成強大的反差。這種心理落差若得不到有效緩解,也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
1.職業負擔過重,工作量“超負荷”“無邊界狀態”
教師工作量是無法用8小時來衡量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處于 “無邊界狀態”。為了完成工作加班加點,甚至將工作帶回家去完成,已經成為老師們的工作常態。一方面是大量的教學任務要完成,另一方面是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核心評價指標的教師競爭體系,兩者都給了教師巨大的身心壓力。除了備、教、批、輔、考、指導學生活動、做學生思想工作以外,還要應對上級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評比、評估、驗收、檢查等等。再加上教師自身生活上的壓力,這種種負荷使教師長期處于極度的壓力狀態,不堪重負,逐漸工作熱情消磨沒了,并最終導致職業上持續的倦怠。
2.多重身份疊加,教師角色“超載”
生活中,教師在家庭是父母、是兒女、是丈夫或妻子;在社會上是公民,是品格的榜樣和道德的模范,一言一行都要受關注;在學校是“管理員、安全員、保育員、學生的臨時監護人、心理咨詢師、學生的知心朋友”等等。這多重角色無形中給教師增添了許多壓力。教師角色嚴重“超載”。
3.工作環境封閉,發展空間有限
與其他勞動相比,教師的勞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進行,教師缺乏與社會其他行業的交流,教師的一生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干著同樣的工作,過著“家庭——辦公室——講臺”三點一線的生活。教師工作的性質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閉性,給人提供的成長展示舞臺相對有限,容易產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再加上職稱的評聘、評先表模、參加各種大賽等存在一定的難度,辛勤付出的效果相對滯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教師缺少成就感。
4.學生問題較多,教師應對疲憊
一是學困生。學困生的形成既有社會、家庭的原因,也有當下教育制度的原因,可這些問題現在一律交給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去解決,教師的辛勤付出不僅效果不明顯,而且容易引發家校矛盾,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厭惡,持續下去就會形成職業倦怠。
二是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共性是獨立意識較差,依賴性較強,學習自覺性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強,性格脆弱、任性。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還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這都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三是現在是信息社會,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很多學生已經不滿足于課堂和教科書上的知識,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角色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校園里學生的暴力、違規、頂撞師長等不良行為更是時有發生,教師必須應對一些突發事件。凡此種種持續不斷,使教師精疲力竭,對工作感到倦怠。
1.部分教師精神高地失守,職業信仰缺失
當今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教師的思想產生極大的沖擊。確實存在部分教師一味追求物質的豐厚、金錢的滿足,失去了把奉獻精神作為職業追求的信仰。如果把教師職業作為人生信仰來追求,教書育人就會孜孜不倦;如果把教師職業僅僅作為謀生手段,就很容易倦怠。
2.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
教師老齡化嚴重,缺少新鮮血液的合理補充。教師年齡整體偏大(筆者所在城市),一部分老教師在評上高級職稱或評職稱無希望的情況下,確實存在工作無動力、無熱情的現象。在這樣大的工作環境下,年輕教師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從最初的豪情滿懷,慢慢地激情也減退了,棱角也磨平了。
3.教師個體差異也導致職業倦怠
個體差異也是引起職業倦怠的原因。如性格差異(內向、不善與人交流,開朗、自信等),生活閱歷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個人家庭的生活狀況,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年齡等等。
1.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一是評價體系單一。當今的升學考試體制,以分論英雄。單一的以學生成績為標準評價教師的方式,降低了教師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影響了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強化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二是激勵機制不完善。沒有真正發揮績效工資的調節作用,“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原則沒能真正體現,從而造成事實上的不平衡,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學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學校管理制度剛性要求更多一些,不能體現老師的合理需求,缺少人文關懷,學校管理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強。
教師是一種經受各方面壓力最多的職業之一,教師的工作負擔越重,承受的社會壓力越重,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就越突出,越來越普遍。教師已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
1.減負、減壓落到實處
各有關部門應注重各項工作的實效性,將教師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讓教師更專注于教學、教研和學生的培養上。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給老師減壓。因為教師的發展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2.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社會應該通過輿論導向、政策傾斜等多種途徑,真正全方位地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對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教師也是普通的人,社會、家長應對教師報以合理的期望,對教師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寬容,給教師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
3.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切實提高教師待遇,讓教師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教師的勞動也需要經濟、物質手段來調節,只有使其收入與其辛勤的付出相對稱,才能真正使這份職業成為人人仰慕的職業,也才能讓教師生活無憂無慮、一心一意專注教育,才能把符合教師職業標準的優秀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來,從根本上緩解中小學教師內心的沖突。這就要求國家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1.人文關懷,以心換心
教師被尊重、被信任、被關懷,愿望得到合理的滿足,這是每一個教師合理的需要。學校要永遠樹立一種觀念——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學校只有尊重教師、理解教師、信任教師,努力為教師營造一個有制度又溫情、有競爭又舒暢、有集中又民主的工作環境,才能使教師工作有勁頭、有甜頭、有輕松感、有滿意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了解教師的需要,盡量為教師排憂解難,及時幫助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學校在管理中應注重“剛柔相濟”。在制度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教師的合理需求。盡可能地發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大力宣傳閃光點,使教師不斷獲得成就感,體驗成功的快樂。
2.激勵評價,保持公心
學校應不斷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學校要多尊重教師創造性勞動,改變單純的以教學成績好壞、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教師的評價方式,力求評價的多元化。合理地進行評優表模工作,要把評優工作當作激勵老師勤奮工作的重要工具,以精神獎勵彌補物質獎勵的不足。在當今新常態下,精神獎勵尤為重要。
3.民主管理,上下一心
樹立依靠教師辦校的理念,在各項管理中廣泛聽取教師們意見和建議,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讓教師參與決策和管理,增加學校工作透明度,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消除因不知情而產生的誤會,增強教師歸屬感,提高教師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4.文化建設,凝聚人心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的熏陶,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用學校發展目標凝聚人心。
5.改善環境,工作舒心
政府應加大學校辦學條件的投入,讓現代化的教學硬件設備充實教師的辦公條件,給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辦公環境。
6.培訓提高,激發信心
學校應幫助教師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注重專家、名師的引領,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幫助教師實現個人發展目標,成就教師,使他們收獲工作的樂趣,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教師培訓部門也應探索高質量的培訓策略,擴大培訓對象和培訓范圍,讓更多老師從培訓中受益,從而激發教師工作的自信心。
7.開展活動,娛悅身心
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教師生活情趣。要建立面對教師的心理咨詢機構,建立教師活動俱樂部,舉辦各種類型(心理健康、養生、保健、簡單的化妝)的講座,組織教工業余文體活動,號召教師鍛煉身體。把學校當作是教師生活的場所,而不僅僅是工作的地方。
8.互動交流,溝通順心
教師間的思想和工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如教師沙龍、經典案例解析、分享體驗等多種形式,可起到促進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作用。層面上也可以是教研組、年級組、青年教師群體等多層面立體式廣泛交流。
學校也應創建教師與領導間的對話平臺,暢通溝通渠道,充分利用座談會、調研會、研討會、校長接待日等方式,聆聽老師們的呼聲,讓教師有訴求的地方,緩解壓力,釋放心情。
同時加強家、校聯系,設立家長委員會,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宣傳教師。向家長公布校長電話號碼,幫助教師化解矛盾。
一是教師要逐步適應社會環境。作為教師個人來說,既然無力改變目前的社會環境,那就要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當前的環境。避免因為沉重的精神和工作壓力造成心理的壓抑和不良的情緒。
二是可以通過讀書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工作的自信心,從書中體驗教育的幸福。
三是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參加體育鍛煉,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多交朋友,緩解工作壓力。
總之,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