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乙文,胡玉濤,褚朝森,王曉麗,李天雪,茍瓊心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7)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指出[1],要“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環境”“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有效對接”。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2],要“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成為國家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重要載體”。由此可見,高等學校不僅是開展教學的場所,更是科研活動的重要陣地,其資源共享與成果轉化工作在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應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其主營收入和利稅在所屬行業中的比重不斷升高。但大多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較低、研發基礎薄弱、研發人才匱乏,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中小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急需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與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合作伙伴開展協同創新[3],實現跨越發展。高職院校旨在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是中小企業良好的合作伙伴。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與壯大,其不斷提高的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能力已成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4]。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也存在著畢業生無法與企業無縫對接、大量成果難以轉化、社會服務層次提升困難等問題[5]。面向區域中小企業開展創新平臺建設,促進資源共享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打破壁壘限制,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整合并優化多級資源,提高科研能力;加強質量建設,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缺乏創新平臺建設與共享服務的參考和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高職院校應在本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聯合政府、行業、企業,以共同的意愿和利益為基礎,共同組建團隊,充分發揮平臺資源的優勢,實現協同創新、互利共贏。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著力構筑科技創新平臺[5],以應用性研究項目為重點,以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和公益性科技問題為研究內容,提供企業生產一線面臨的技術服務、升級換代、產品工藝改進的重點重大項目,研究開發并形成具有創新性、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研究成果。該模式有利于促進平臺資源的充分利用,且可以解決重大科技難題。然而,它忽略了平臺資源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有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初衷。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二級機構成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溝通協調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加強機構管理,引企入校,共建實驗實訓基地,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進行技術開發、技術改造,與政府和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該模式有利于培養符合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但難以做到與企業深入合作,切實解決企業的科技難題。目前,能夠兼顧人才培養和校企深入合作的創新平臺建設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實踐。
總體看來,高職院校立足于區域經濟,與地方中小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和實踐經驗。但從合作實踐效果來看,學校一頭熱的合作現狀并沒有改變,校企合作仍處于表面狀態。總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平臺資源建設的出發點多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缺乏實質性校企合作的落腳點。(2)創新意識不強,豐富的設備設施資源,缺乏橫向課題的開發,平臺建設重數量而不重質量。(3)教師動力不足。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目前并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關注點,且缺乏利益分配制度,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4)高職院校對大型企業、名企關注度較高,忽略了中小企業更加需要平臺資源進行服務的現實。(5)政策配套不足,環境不優。政府對高等院校的扶持力度大,對高職院校經費投入、政策宣傳、獎勵措施等方面有所欠缺。(6)中小企業對高職院校的建設與發展情況不了解,存在著“有病卻無醫可投”的情況。(7)行業對中小企業的關注度低,政府缺乏相應的監管標準,導致中小企業遇到難題另辟蹊徑,從而使校企碰撞的機會減少,導致平臺難以實現資源共享。
高職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與企業、行業聯系緊密,其科研、服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學校的社會認可度。創新平臺的開發與資源共享是學校聯系企業的紐帶,是提升教師科研、服務水平的基地。當前,很多教師把科研、社會實踐與服務作為晉升職稱的工具,缺乏正確的認識,學校層面對于應用型科技成果的關注度尚不足,這無疑成為平臺推廣的絆腳石。因此,將科研、服務能力的提升放到戰略高度上,增強教師的科研服務意識,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合理應用,有利于提升科研服務水平,有利于提高辦學質量。
創新平臺的建立應立足地方經濟,為社會、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充分了解企業的需求,全盤掌握區域大、中、小企業的分布,對其硬件、軟件、產品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統計歸類。邀請企業參與平臺建設,多方吸取建議,平臺建設做到有的放矢。
行政指導層面應高度重視,成立領導小組,負責指導、溝通、協調;成立產學研合作中心(例如藥物研發中心),加強課題管理、項目監督、科研培訓等;學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創建資源信息技術共享平臺,成立產學研協同溝通機構,使學校資源有出口,企業難題有入口。
形成項目負責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服務意識;加強溝通,依據行業、企業標準規范化項目管理,提高服務層次。及時總結研究結果,形成并打造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升平臺服務聲譽,擴大研究總量。
加強對已有項目的監督和管理,做到自己踏實,學校放心,企業安心。大力支持教師開展項目立項前的基礎研究工作,為爭取高層次科研項目做好準備,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輔導工作。
以學校藥物研發創新平臺為基礎,擴大并整合資源,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相對穩定的科研方向,能承攬應用技術項目,能研究出企業急需的有一定水平的技術性科研成果的科技創新團隊,在項目實踐中提升團隊技術服務能力,為申報高級別科技創新團隊奠定基礎。
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引企入校,整合優勢資源,共建校內創新平臺。以長期、穩定的服務項目為主導,以應用性研究項目為重點,瞄準行業、企業關鍵難題,結合自身技術優勢開展深度合作,形成一批創新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研究成果。
校內創新平臺并非是完全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平臺,還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需要兼顧社會效益。從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角度出發,平臺的對外服務與資源共享應杜絕“一刀切”“一錘子買賣”的簡單利益處理方式,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重視校企人才培養的深入合作。在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情況下,兼顧技術貢獻和風險承擔程度,堅持可持續發展,平臺應有適當的經濟收益。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有重要作用,職業教育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的融入旨在提高職業教育的創新能力,該能力培養的實踐者是教師,因此提高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是關鍵。同時,加強職業教育教師科研隊伍建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也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要求,最終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這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重點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可見,產學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四大基本職能的重要途徑。
連云港市醫藥產業蓬勃發展,具有明顯特色,在省內乃至全國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素有“中國藥港”之稱。新醫藥產業不僅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占連云港經濟總量的1/3),也是實現江蘇醫藥強省戰略的一支“突擊隊”。《連云港市新醫藥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加快培育和迅速壯大新醫藥產業,積極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推進連云港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國家火炬計劃”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成長較快,基地企業生產的新型抗腫瘤藥、新型肝病治療藥物及中藥新劑型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新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技術的迫切要求不斷增強,從而推動著校企深度合作。
據統計,連云港市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醫藥工業企業只有12家,僅占醫藥企業總數的20%;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下的企業23家,占據醫藥企業總數的38%,從而造成連云港市醫藥產業“強而不大”的局面[1]。經與連云港市10余家中小型醫藥企業交流發現,他們急切盼望與高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利用學校的人才、設施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近年來,省、市政府層面通過公共實訓基地、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等專項資金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升級。我校牢抓契機,自2005年以來,積極申報爭取各項經費,目前已建設了藥物制劑實訓工廠、藥物研發共性技術中心、中藥炮制實訓工廠等實訓基地,有效促進了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實訓基地僅發揮了教育教學功能,服務地方企業的功能發揮并不充分,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未能提供有效促進作用。這急需校企進一步磨合,尋求深入合作途徑。
在連云港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資助下,連云港市藥物研發共性技術中心于2012年成立,我校為依托單位。目前,已建成中藥室、化學合成室、精密儀器室等實驗室,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左右,現有設備100余萬元。平臺秉承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建立并完善了多項科研、服務管理制度,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近年來,平臺與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德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連云港福潤軒化工有限公司、連云港綠水青山環境檢測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了多項合作,合作內容涵蓋實驗室共建、技術攻關、醫藥中間體開發等。以項目形式開展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為企業節約了成本,同時盤活了平臺資源,實現了雙方利益最大化。
本著“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則,平臺在對外項目服務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為醫藥企業進行產品中試服務和新產品開發達100余次,并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如為連云港某藥業有限公司進行“肉桂酸合成工藝研究”等項目服務;為連云港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4-二甲氨基巴豆酸合成工藝開發”等項目服務;為江蘇某藥業有限公司進行“依帕司他光降解雜質凍干工藝研究”等項目服務;為江蘇某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等項目服務;為安徽某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松苓草固體飲料配方中試”等項目服務;與連云港某環境檢測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共建,實現校中有廠,廠中有校的深度合作模式,等等。
科研條件的完善旨在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平臺優良的科研條件迫切需要參與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去。2017年4月,經學校同意,經班主任推薦,面試雙向選擇,平臺聘任了首批科研助理,共計5人,同年9月,續聘6人,學生均來自于我校高職藥學類專業。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堅持“師帶徒”培養模式,成立化學合成組、中藥組、儀器分析組,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和興趣,經與帶教老師溝通后,納入不同組別并開展專題訓練。如市科協演講比賽、金銀花采摘提取、紅外光譜儀專項訓練、高效液相色譜專項訓練等。同時,學生參與科研工作,完成了市級項目(鹽堿地金銀花籬化密植及其綠原酸提取技術研究)一項,省級課題(4-二甲氨基巴豆酸的合成工藝研究)一項,校企合作項目兩項,在實踐中全面提升了職業素養。為了檢驗學生職業技能情況,教務處牽頭組織了高效液相色譜技能大賽,通過大賽檢驗技能情況,同時找出不足之處,為今后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企業奠定了基礎。
高職院校創新平臺建設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資源閑置實在令人惋惜。中小企業規模有限、經費有限、想用而可用的資源有限。資源共享既能夠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又能夠促進學校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改善校企關系,使得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