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琦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校園中除了肉體暴力,還有另一種暴力的存在,學名精神暴力,即“軟暴力”。隨著師德建設的逐漸加深,體罰現象極大地減少了,但是以諷刺、挖苦、冷落等行為對學生進行心理懲罰的“軟暴力”現象卻時有發生。這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小學教育要去除軟暴力,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環境。
軟暴力現象經常出現在班級中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中間,或者自律性較差,上課容易搗亂的學生中間,從而引發教師采用軟暴力進行對待。軟暴力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語言傷害,這也是教師最常用的表現形式,用言語挖苦、諷刺、謾罵學生;第二,起綽號,原本起綽號是表現親呢的形式,但這里則是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不尊重,帶有敵意諷刺性質的綽號,比如娘娘腔、鼻涕蟲等;第三,取笑揭短,將該學生的相對較差的層面向全班學生展示出來;第四,班會批評,開辦班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成長,但是總有個別教師將班會變成批斗會,重點論述表現不好的學生,導致該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第五,集體評議,這個和班會批評形式相同,都是在公眾場所對學生開展批評指責;第六,推舉“最差”,個別教師為了與全班學生“更好地”互動交流,會組織學生推舉全班“最差”典型,讓學生以此為恥。比如成績最差、課堂表現最差、作業完成情況最差等;第七,“叫家長來”,學生在成長到一定階段,都具有自尊心理和榮辱感,教師在訓斥學生之后,還要求其必須叫家長來,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出丑,這就挫傷了學生的尊嚴,使得學生更加容易產生叛逆的表現;第八,孤立冷落,教師表現出對該名學生的不滿情緒或者該名學生的不良表現,讓該生受到其他同學的冷落;第九,隨意定性,“就你這成績,小學畢業就不賴,再學根本不知道干啥呢”,這種言語傷害的等級也是最高的,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第十,懷疑誣陷,就是在班級內出現丟東西時,教師第一反應某差等生偷竊的,這主要是指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直接單憑直覺進行判斷,容易誤導其他學生的主觀認識,對該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巨大的影響。這十種語言表現的軟暴力是目前在小學階段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表現形式,這種語言表現的軟暴力雖然經常被忽略,但是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
德者,品德也,即一個人所具備的道德修養,體現在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的關系上。師德,即教師的品德,教師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重要角色,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品德修養。所以,教師師德水平的影響力需要被重視。個別教師的思想觀念還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總是認為學生是被管理的對象,就應該嚴格按照老師說的話去執行,學習也是一樣,所以在學生出現沒有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時,有的教師就會一反常態,對該學生采取語言攻擊、侮辱等軟暴力,這是教師不能正確尊重、關愛學生的主要表現,表面看來似乎是“恨鐵不成鋼”,但實際卻是某些教師的品德素質差,以極端形式打壓學生,希望學生能夠改正其自身問題,殊不知,此種形式在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幼小心靈,遏制其身心的健康發展。這是教師師德水平低下,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表現。
能者,技能也,就是一個人所特有的擅長的專業技能。對于教師而言,師能,就是教師自身具備的專業素養,這不僅存在于教師本身的教學學科上,還存在于教師教育引導學生的管理上。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或者不良表現時,教師沒有具備更加專業的技能去引導學生走向正途,但身為教師卻不得不管,鑒于此種情形下,教師就只能硬著頭皮以自己固有的認知去進行管理,結果出現言語諷刺、謾罵學生等主要軟暴力的表現,這是教師的師能水平較低所導致的,因而在教育學生時不能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
無論是教師的師德水平低還是教師的師能水平差,所表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差。教師若只是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卻缺乏具體教學方式上的表達,也不能做到正確引導學生。比如,學生奇裝異服、染發燙發,有的教師就會采取軟暴力來對待學生,導致有的學生身心受到傷害。
學校必須加強教師的思想建設工作,可以定期開展思想政治道德座談會等形式,讓教師深刻領會自身“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主要價值。在教師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多根據教師面臨的學生問題開展建議、意見等交流形式,讓教師吸納更多的解決事情的優秀方法,采取偏激的軟暴力形式,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時還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此,這也要求學校在進行思想建設工作時,注意引導教師的良好心態。教師的心態平和端正,在處理問題時才不至于被學生的表現沖昏頭腦,而導致軟暴力教育形式的形成。
學生與教師都是平等的主體,區別只在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師受教育程度較高,是指引導學生學習的角色,學生受教育程度較低,是自主學習的角色。因為角色的不同,受到不公的對待,實在不是優秀教師的行為表現。所以,對于教師而言,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擺正自身心態,這樣才能在執教的環境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尤其是基礎較差處于弱勢的學生,更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引導、去幫助,讓學生在自身的行為意識上有明顯的進步,這就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最終目的。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后天的環境條件也不盡相同,不能只以好學生的行為表現作為全部學生的行為表現模式,而不允許進步較慢的學生的行為模式,所以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教師教育學生的最終效果。換言之,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提高,才能在教育學生時以更好的客觀事實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溝通。小學生年齡雖然尚小,但是對事物的正確性已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只要教師對學生講解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說之以情,曉之以理”,相信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認識,從而改正不良習慣。
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同樣會面臨更嚴苛的社會考驗,比學校環境更為復雜。為了讓學生日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必須從小抓起,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當然,這并不是以此為借口引導教師實施軟暴力,而是在正確合理的范圍內,比如學生確實不求上進,每天荒廢學業,教師就可以采取這種較為偏激的形式,促進學生正視自身,進入學習狀態,這也是鍛煉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表現。教師還可以在平時開展心理輔導等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此種行為,以此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學生日后的社會適應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軟暴力是對學生心靈和精神雙重破壞的惡劣因素,學校一定要抵制此種現象的發展,可以建立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教師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加強教師的思想建設,引導教師正確認識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教師,不能以固有眼光看待學生的行為表現,相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只有如此,才能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環境,學生也才能更好地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黃全林. 關于小學教育“軟暴力”現象的倫理思考[J]. 現代婦女(下旬),2014,(12):188.
[2]鐘星. 小學教育“軟暴力”現象的倫理思考[D]. 湖南工業大學,2013.
[3]鐘星,王皓. 小學教育“軟暴力”定義特征簡述[J]. 群文天地,2012,(09):236.
[4]鄒萌. 教育軟暴力在小學階段的表現、歸因與對策[D]. 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