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州醫科大學)
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目前的醫療模式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模式要求醫生不僅要治病救命,還要具有人文關懷的能力。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上“偶爾去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這句話自問世以來,就是醫療界的一句名言。這句話完美的闡述了醫生的職責,即不僅要關注疾病的診療,還要關注患者的感受、體恤患者的痛苦,當醫學無能為力時,“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和生命的溫度。而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限制,我們耳熟能詳的糖尿病、高血壓、類風濕等疾病都是不可治愈的,能夠被醫生治愈的疾病實在寥寥無幾。尤其很多類似腎病、風濕免疫性疾病和內分泌疾病等慢性疾病都是遷延不愈,藥物治療僅能延緩病情進展,多年的病程讓患者們飽受病苦折磨,需要醫生的幫助與安慰,這種幫助不只是身體上的減輕疼痛,還有心靈上的慰藉。所以目前新的醫療模式對醫生們提出了除了治療身體外的心里層面上的安慰要求。那么如何在學生時代就培養醫學生養成做醫生需要的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品質呢?醫學因其救死扶傷的特性,各大醫科院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理論的學習以及實踐操作的培養和考核。但是關于溝通能力的培養,遠沒有那么重視,有調查顯示國內40%的醫學院校已開設溝通類課程,但課程設置、授課形式等仍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框架。
與學校教育關于溝通方面的不完善相比較。臨床中大量的醫患之間沖突、糾紛與溝通不當有關,溝通不當主要原因為以下幾種:其一,對話不足;其二,言語的語義差異;其三,道聽途說;其四,表述不當。其五,話語和附帶情緒不當。有研究表明,現代醫學中由于醫患溝通不當導致的醫患糾紛主要占80%。早在2008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印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明確指出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在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上應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的意識,使他們充分參與和配合治療計劃;在技能目標上應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而在國外,在1987 年,英國醫學會就將醫生的溝通能力作為醫師資格考試評估的一部分;1989 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師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應該視為與技術水平不高一樣,是無能的表現”。1999 年成立的國際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將“溝通技能”作為本科醫學教育“全面最低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的七大領域之一。
而縱觀國外醫學院校開設醫患溝通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明顯比目前國內醫學院校種類多、比重大。美國、德國在各類課程中所占比重多達20%~25%,英國、日本稍差約為10%~15%。這些課程充分將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開設了《與患者溝通》、《溝通學》、《醫患溝通的藝術》等課程。課程設置內容主要包括:(1)如何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了解患者的喜好如何影響醫療診斷;(3)有效的溝通策略;(4)評估醫患關系處理方式對醫療結果的影響;(5)了解醫患關系有關法律方面的事宜。
這些課程的講授,讓醫生們在學生時代即掌握了醫患溝通的技巧,并學會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從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減少因溝通不暢而造成的醫療糾紛。
我國的醫患溝通教育大部分都是在帶教實習中,各位教師口頭闡述以及舉例演說,或者是在課堂上教師偶爾的舉例,教授方式非常的單一,學生們的認識也是非常片面、刻板。其實我們的臨床醫生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工作后,都沒能系統的學習溝通學等人文課程,所教授的也不過是口口相傳的或是自己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而且,由于醫療情況不同,國外的醫生每天可能僅處理少量的患者,從而有大量的時間對患者的喜好等進行了解,與患者對話以拉近距離。但是中國的醫生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由于時間精力有限,分配給每個患者的時間也是非常稀少,基本不可能和患者有深入細致的溝通,對患者的了解非常片面,醫患之間距離感明顯。所以中國醫生在醫患交流溝通方面大部分認識與經驗都是個人的、不完善的。有少數醫生可能在人際溝通方面天賦異稟,能夠跟患者良好溝通,妥善處理醫患關系,但是這畢竟是個例,大部分醫生自己都沒有一套理論知識做基礎又如何能夠培養出擅長溝通、安慰的學生呢?而且醫學生對于醫患溝通具體內容的認識其實并不充分,他們普遍認為,所謂醫患溝通就是做好談話環節,把患者想知道的都傳達給他和家屬,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再加上現在很多學生都是從小豐衣足食,他們很多人不知人間疾苦,缺乏溝通技巧以及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而患者在疾病的影響下有時心理非常脆弱,如果溝通不暢,很容易引發醫患矛盾。所以,在年輕醫生的培養方面,如何與患者有效的溝通,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應該揚長避短,積極學習國外教學經驗,引入標準化病人,一部分學生模擬病人與家屬,另一部分學生充當醫生,雙方相互問答,甚至可以模擬一些糾紛場面和疑難問題處理辦法。比如如何進行病危通知、如何,進行惡性疾病的告知和手術失敗如何與家屬溝通等。學生們再進行角色互換,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和家屬的需求,更好地理解必然帶來更有效的溝通,學生們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了病人真正的需求,也知道哪種溝通方式更容易被病人和家屬接受。
目前醫療糾紛頻發,醫生崗位流失嚴重,醫患溝通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開通勢在必行,國外相關教育模型非常多,筆者只列舉出了其中一小部分,隨著我們對醫患溝通問題越來越重視,必然有更多教育研究人士投入心血,悉心研究,積極借鑒結合我國的國情,開辟出一條適合我國各大醫學院校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