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梅
(吉林省四平市郭家店鎮第四小學)
不論做什么工作,都要全面交流、溝通、表達,從而寫成書面文章。寫文章是實際工作的需要,是每個社會工作人員的一種工作能力。寫文章是件重要的事,所以從小就要學習寫文章。
新課標規定,小學生在一、二、三年級要求學會2400個左右的漢字,其中80%要求掌握。五、六年級要求學會600個左右的漢字。這樣,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要求小學生要學會3000個左右的漢字,其中要求掌握的有2500個左右。兒童一入小學,最先學的是識字。識字是小學生最基本的學習任務。這是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一種社會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記載人類歷史的文化知識。所以,學習一切文化知識,都得從識字開始。小學生在學語文課中必須特別重視識字。從寫作文這個角度識字對學習寫作極為重要,不識字就不能作文。識字少,也不能作文,或者說識字少不夠用,寫不成文章;識字多,就具備寫文章的一種條件了。那么,多與少沒有一個界限,有的根據情況各不相同。根據新課標識字要求,對于整個小學階段三千五百左右的漢字都學會了,對每個字的字形、字音、字義都理解記住了,而且基本上都會運用了,那么,這個學生就能寫出一般的記敘文、書信和簡單的小評論等文章。當然,這僅僅就識字的數目說的,沒涉及到寫文章需要的其他因素。
例如,當你想起一句話要寫的時候,比如說:“我愛祖國美麗巍峨的山峰!”可是“巍峨”兩個字不會寫。再如,“我上課要專心致志地聽老師講課!”“專心致志”四個字只會一個“心”字,那你怎么能寫上這句話呢?每逢想出一句話的時候,都有一兩個字不會寫,它阻礙你去寫要說的話,所以你就“寫不出來”了。假設你一定要寫的話,也只能是錯字連篇,語言不通,難免笑話百出。所以說,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文字,才具備寫文章的起碼條件。
識字太少,不僅直接寫文章時不夠用,提筆忘字,寫不成文章;就是閱讀文章時,也看不太懂,讀不通課文。從閱讀中學不到寫作的知識。當然,要學會寫作文,提升作文水平,是有一定的難度,可想而知。
必須占有較大量的詞匯才能寫好作文。詞,是表示意思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每個詞表達一個意思。比如,“他”是一個詞;“學生”是一個詞。但單獨任何一個詞,都不能表示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意思,也就是不能成為一句話。如“他是學生”。許多話連在一起,進一步表現比較完整而獨立的意思,這就是段。用幾個段,從各方面去表現一個中心思想,這就成了文章。這樣說來,詞是一篇文章中最基本的單位。
詞掌握得多,就有條件寫出充分表達自己意思的文章;詞掌握的少,就無法寫出充分表達自己意思的文章。所以說要想學寫作文,在認識較大量的字之后,緊接著就必須占有較大量的詞匯。無論是閱讀,無論是寫作,都得在這個基礎上得以提高。
詞掌握得多少和作文的關系極為密切。例如,小學二年級學生李影只掌握“美麗”這樣一個詞;五年級張麗比她強,掌握了“美麗”“壯麗”’“艷麗”“華麗”這些近義詞。讓她們兩個人都去形容衣服、山河、花的好看時,李小影只能說“美麗的衣服”“美麗的山河”“美麗的花”;而張麗就有條件從所掌握的四個詞中,選擇出最恰當的詞去形容,她可以說:“華麗的衣服”“壯麗的山河”“艷麗的花朵”。上面的三個例子,都說明只有掌握大量的詞匯,才能有選擇地去恰當地表現事物,使寫出的話充分表達出自己心里所想的意思。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好一門知識的前提條件。是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是成才的重要起點。興趣是激發人去認識、去設想、去探索、去創造并獲得成功的內驅力,是成功的先導和“曙光”。
寫作文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小學生年齡小,情緒波動大,持久性又不強,單純依靠嚴格要求或者采用壓服限制的方法,是寫不好作文的,必須把培養興趣放在第一位。興趣是一種原動力,只要有了興趣,再難的事,也敢做,也愿意做,并且可以做好。
發現“閃光點”,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作文興趣是在寫作訓練中培養起來的,要循序漸進.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教師和家長都要及時、積極地給予肯定、表揚、鼓勵,少嚴厲指責。小學生自己首先對作文不要害怕,相信只要認真努力,一定會寫好的。寫完作文后,要想一想這篇作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能不能寫得再好一些,要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信心。激發寫作興趣,讓興趣成為奮進的階梯。一次次成功的快樂,是學生作文前進的動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員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因為興趣對于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獲取某方面知識,發展某方面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一個作文成績好的學生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對作文有興趣,把作文當作學習生活中的快事。
寫作素材是學生獲得直接材料的源泉。教師要幫助、引導學生獲得積累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變“封閉式”作文為“開放式”作文,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觀察自然、了解社會、熟悉生活。由于學生是各項活動的主體,對各項活動都有其親身經歷與感受,占有了大量寫作素材。
通過“觀察、調查、體察”,使學生有話要寫,有感而發,字里行間都表達出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并能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激發創造力。“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把寫作當成樂趣,趣事,激發了寫作熱情,對積累的寫作素材進行提煉、篩選、剪裁,從而寫出的文章“有血有肉”“聲情并茂”。作文水平不斷地得到提高。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作文的前提。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觀察是打開作文材料寶庫的金鑰匙。沒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寫作能力,觀察得越細致,分析得越透徹,文章寫得就越具體、生動。觀察的廣度與分析的深度,決定文章的質量和水平。例如,有的學生為了寫春天的一篇作文,她認真觀察了柳樹發芽,柳絮輕蕩;又觀察了桃花盛開的過程,花瓣是怎樣由紅變粉,由粉變白的;還觀察了杏花、迎春花、梨花的顏色、形狀;另外,還注意了風給人的感覺,天空、水面的變化。由于觀察仔細,再加上邊觀察邊分析哪些事物最能表現春天的特點,它們的美在哪里……所以《春天》的作文寫得非常成功。
掌握觀察方法,有重點、有條理,按一定順序觀察。只有觀察有序,才能做到言之有序,條理清楚。就觀察順序而言,常見的有方位順序、時間順序……
方位順序就是觀察點的變換順序。即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自前至后或自后至前;先外后里或先里后外……先整體后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從主到次或從次到主。例如,觀察《狗》就采用先整體后部分的觀察方法。先看狗整體的外形特點,再從頭到尾,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觀察,也就是在頭腦中先有一個總的印象,再觀察各個部分,就會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使文章結構、條理清楚、完整。
時間順序就是按觀察內容的不同時間變換順序。例如,觀察《雨》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
總之,由于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觀察的順序也就不一樣,只有按一定順序觀察,寫出的文章才能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