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濮陽市華龍區委黨校)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確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十五年”階段性歷史任務起著決定性、全局性的影響,是黨和國家確立自身主要任務的依據。積極探尋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路徑具有重大的理論、實踐和現實意義。
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 解決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回顧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總結規律性的認識,是用發展的觀點積極探尋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路徑的前提。
建國之初,雖然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三座大山”,但是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以及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1956年,我國順利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后,黨的八大決議指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問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問的矛盾。這一時期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和處理是基本正確的。1957年,階級斗爭被擴大化,1966年,這一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偏離了黨的八大的正確軌道,開始搞“以階級斗爭為綱”。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論述直到今年召開十九大36年未發生改變。社會主要矛盾正是基于科學準確的判斷和一以貫之的堅守,我國正在逐步甩掉社會生產落后的帽子,GDP名列世界第二,工業產值超過美日之和,我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正在向制造強國邁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有著豐富的內涵,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民向往的對美好生活具有全面性。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是從物質文化的領域向美好生活的躍升和轉變,人民群眾需要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品質層次在不斷提高,生存需要正在向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拓展,物質需要正在向精神需要、社會需要拓展;二是落后的社會生產現狀得到極大改變。我們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GDP從1978年的3678.7億元,增長到了現在的80萬億元,增長了217倍。社會生產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社會生產的形態更高級,結構更復雜,分工更合理;三是“不平衡不充分”已成為我國當前發展的關鍵。在落后的社會生產方式得到基本解決之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凸顯: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是今后相當長歷史時期全黨工作重心和關鍵所在。
毛澤東的《矛盾論》強調,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告訴我們,始終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探尋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路徑的關鍵。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始終把握的主要矛盾,其他所有的矛盾只能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對其它矛盾而言,它起著非常關鍵的領導支配性的決定作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矛盾具有復雜多樣性和極具挑戰性,如國內國際和平發展的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四大危險”“四大考驗”形勢不容樂觀而且長期存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內在要素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矛盾對立性等都屬于次要性的從屬矛盾,必須正確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問題,什么時候也不能弱化主要矛盾,更不能將次要矛盾吹捧成主要矛盾,否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將會受到重大損失甚至毀于一旦。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做好隨時軍事斗爭準備是維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毛澤東的《矛盾論》強調,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極大地能動性,凝聚形成“改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現狀”的強大發展動力。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由黨的性質和神圣使命決定的。積極探尋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路徑必須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所構成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變為“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也是不可逾越的必然階段。“不平衡”主要體現在領域、區域和群體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內涵是包括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發展程度和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發展方式沒有充分轉變、依法治國沒有充分推進、精神文明沒有充分提升、社會事業沒有充分發展、生態環境沒有充分改善等;“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現為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充分”是“不平衡”產生的客觀基礎,“不平衡”會反過來加劇“不充分”;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更需要政府發揮更好的調控作用,即必須要堅持和加強黨和政府對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堅強領導,領導方式要注重金融、行政、法律等多樣化手段,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做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路徑就是一次量變的過程。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一定能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不僅得到圓滿解決,而且一定能邁上更高層次的美好生活的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