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市東夏學校)
在計算機網絡日益進步的影響之下,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方式的多媒體技術被應用于一系列的課程中。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教學質量與效率大大地提升,進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為此,闡述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策略。
多媒體技術 小學科學 應用 策略
科技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單純憑借教材實施教學難以實現學生探究科學問題的欲望。借助計算機網絡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把生活實際當中的最新科技、科學發展的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大科學等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給學生,以使學生獲得直接性的體會,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可以學習大量的科學知識。當今,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具備獨特的作用以及顯著的優勢,在教育領域被廣泛地應用。
小學生在科學實驗的課程中,會覺得某些實驗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此他們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操作錯誤,這就導致實驗失敗和損壞實驗儀器等情況的發生,嚴重的還會造成危險后果。這樣一來,不僅帶給學生心理上的陰影,同時也喪失了他們做實驗的興趣,對開展教學活動和實現教學目標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教師面對此種情況,要合理的采取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模擬實驗的演示。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視頻,為他們創設逼真、形象的實驗環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和學習效率。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對那些學生難懂難記的、抽象復雜的知識,若單純地利用傳統教學手段很難進行突破,而合理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就能掙脫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圖像、文字、視頻、聲音以及計算機三維空間的動感功能等優勢,不但能分解難點、模擬動畫,還可以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實現遠在天邊到近在眼前的轉變,最終突破難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程度。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每節課的導入對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有舉足輕重的和接的利害關系。盡管教師對新課可以采取觀察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猜謎導入法和示范試驗導入法等多種導入方法,但適宜的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導入新課時,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教師在教授《果實是怎樣形成的》這一課程時,無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看到任何植物完整的生長過程,若只是靠教師單純的口頭講述和學生的憑空想象,往往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面對此種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對某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來制作教學課件,比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完整的蘋果樹生長過程的教學課件,在課堂上播放蘋果花經過傳粉受精而長成蘋果的視頻,利用這些形象的、優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認識到蘋果的長成和蘋果花有直接的關系,教師在此可以適時地對學生提出問題,如“觀看了這些畫面,同學們有何感想、感受?”或“同學們剛才都看到了什么?”等等。學生就會對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產生思考、探究和解決的欲望,進而就能積極地參與到接下來的討論環節。此種方法,能讓學生充分掌握果實的形成過程,進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科學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但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使學生得到情感的升華,進而有效貫徹和落實教學的最終目標。例如,小學科學教師在教授《地震》課程時,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地震視頻,那些樹木被連根拔起、道路嚴重變形和房屋大量倒塌等震撼場面,勢必會震撼學生的心靈,教師在此時可以引導學生產生“什么原因造成的地震”或“為什么會發生地震”等疑問,接下來再借助多媒體展示發生地震的因素和條件,讓學生了解到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地殼不斷運動,而對地球內部巖層造成逐漸增大的壓力,其承受不住這些巨大的壓力時就會發生地震。教師完成引導學生了解地震的發生原因后,還可以給學生播放我國唐山大地震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真實生活中發生的地震,向他們展示我國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進一步升華。
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作為當今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優化小學科學教學的同時,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科學的極大興趣,并可以為學生創設形式多樣的學習情境,能使他們逐漸形成較強的參與意識和極大的探究興趣,不僅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有較大的幫助,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進而就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曉露.英國新一輪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簡介[J].課程·教材·教法,2014,(01).
[2]蔣云峰.小學科學的教學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新課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