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麗 富校軼 高永欣 郗艷麗 張 嵐 王舒然
(吉林醫藥學院)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安全性、營養性、享受性”三大基本屬性,其中安全性是第一要素。近些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如“三聚氰胺”事件、“蘇丹紅”毒鴨蛋、瘦肉精、地溝油、農殘超標果蔬、石蠟加工大米、硫磺熏制木耳,工業顏料腐乳、激素蝦蟹等等,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脅,可見,“問題食品”數量眾多、涉及范圍廣、危害嚴重,已到了令人談“食”色變的地步。因此,我國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關注,尤為突出的體現出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自2001年教育部首先批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以來,截至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高校設立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包括農林院校、理工類院校、輕工業院校、醫學院校以及綜合院校等,不同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內容方面各有千秋。其中,醫學院校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作為該校的非主流專業,發展相對較為緩慢,由于該專業與人類健康以及醫學實踐密切結合的獨特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醫學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創造條件,同時聯系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教學合理性,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并培養出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是應該認真思索的問題。
中國歷來就有“食醫合一”“藥食同源”“飲食養生”的傳統,前者指的是飲食獲取營養和醫治疾病二者的相互借助與影響;“藥食同源”是指食物即藥物,兩者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且兩者是“同源”的關系;后者則是側重預防的角度,通過特定的飲食調理去達到保持健康長壽目的的理論和實踐。
高等醫學院校在專業課程建設、教學資源、理論實踐教學、科學研究、教材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以自身特有的優勢為加強食品質量、安全與健康關系的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工科院校主要以掌握食品生產的基本工藝和設備基礎知識為主;農業院校以動植物生產、食品工藝、環境科學為主;而醫學院校與其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側重于人類健康、與醫學關系更為密切,同時充分利用預防醫學以及臨床醫學專業現有的師資力量、儀器設備、實驗場所以及實習基地等教學資源,為培養具有醫學特色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服務,符合現今社會對食品營養與安全專業人才的需求。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建設的基礎,用以指導專業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工作的開展。本專業培養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熱愛祖國、有強烈的事業心以及社會責任感、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食品質量與安全全程管理、檢測、監督和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夠從事相關的科研、管理、教學等工作的人才。同時,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食品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認知能力,掌握相關的實驗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工業及保健食品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標準法規、了解食品儲運、加工、保藏及資源綜合利用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科交叉性非常強,涉及理、工、農、醫和管理5大學科門類,由于該專業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目前國內任何一所高校開設的課程都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全部要求,同時該專業在各高校之間的學科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各個高校均以自身依托的學科背景為基礎,發揮師資力量和學科特長,開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體系有自己的要求,主干課程有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食品添加劑、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感官評定、食品原料生產安全控制、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保藏學、動植物檢驗檢疫、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但作為醫學院校的非主流學科,學生人數相對較少,師資力量存在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同時,同樣是醫學基礎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時數相對較少,而且所授內容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內科學,本專業需要學生特別掌握食物中毒的應急處理方法,這樣勢必會增加承擔醫學基礎課老師們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協調難度和辦學成本。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要求培養的學生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掌握食品科學、生命科學、營養衛生學、食品質量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基礎扎實、掌握的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夠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以及保健企業、生物技術公司、防疫檢疫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開發、生產、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專業課的設置上要注重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內容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目前很多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偏重于傳統的“營養與衛生”“食品加工質量控制”或“分析檢測技術”,缺少食品安全相關的專業理念,使得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不能體現出本專業的特點。
醫學院校特色主要表現在對人的研究方面,利用現有的中醫藥理論與實驗資源,真正回歸食品安全的最初目標-實現以人為本。但是很多醫學院校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主要以農學或工科院校的課程為依據進行設置,而忽略了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在我校雖然也開設了一些中醫藥相關的課程,但是中醫藥特色還不夠突出,例如,開設的所有課程里中醫藥相關課程比例較低;有些重要的課程沒有開設,如《中醫養生學》;而有些課程安排不合理,例如學生見習或者是實訓時間過少;必修課、選修課的定位不夠合理等。因此,將中醫藥的精華融入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育中迫在眉睫。
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技術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本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但是由于各種教學資源條件的約束,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首先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量明顯偏少。其次是實踐教學的開設方式比較單一,例如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偏多,而綜合性、設計性、開放式實驗所占比例較低。同時實驗內容較陳舊、重復比例高、缺少一定的創新性;實驗教材更新較慢,跟不上現代實驗教學發展的步伐。
針對上述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醫學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針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所屬學科的特點,理論課程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充分體現該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因此醫學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充分發揮其在食物與疾病、食品毒理、營養與功能以及檢測等方面的優勢,建立起食品質量與安全、預防醫學以及醫學檢驗相關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相關課程的整合和優化,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促進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即在工學和農學院校開設食品專業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增開相關的醫學課程,例如醫學免疫學、毒理學、流行病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職業衛生學、兒童少年衛生學、內科學、儀器分析等相關課程,將醫學院校的教學資源整合到一起,并將食品安全控制、醫學衛生知識、檢驗知識傳授給學生,既滿足了社會對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人員的要求,同時也培養了食品營養、健康衛生方面的專業人才。
國內部分院校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利用原有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對課程體系進行一些增改,主要增加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質量管理與控制等課程,比較關注食品在生產、加工、存儲、銷售等過程的安全。我校作為一所醫學院校,基礎醫學、中藥學等專業是我校的傳統專業,這些專業與食品質量及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系。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有利于大學生了解食品質量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學習一定的中藥學基礎知識與保健食品的功能與安全評價,有利于學生對保健食品相關知識的了解,加強學生對保健食品安全方面的認識。
實踐教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真切的觀察到自然現象的運動和變化,獲得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實踐教學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校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學習、實踐、相互促進”的實驗教學理念和改革思路,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構建新型的實驗教學培養體系,一切以學生為本,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的安排與內容,不僅要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發展的需要,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能力以及不斷的創新能力。同時,在實踐教學的形式上要做到豐富多樣,既有對基礎實踐能力培養的驗證性實驗,也要有對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培養的綜合性、開放性實驗;既有在學校實驗室完成的動手操作性實驗,也要有深入企業的生產實踐與參觀實習等實驗內容,使實踐教學從原來的一成不變,逐漸轉化成自由的、綜合的、學生為主動的教學方式。
作為醫學類院校,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等學科門類齊全,食品質量與安全是預防醫學和食品科學交叉的學科,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以預防醫學為依托,發揮基礎醫學的作用,辦出自己的特色。同時,學校應該逐漸轉變教學觀念,由以學校為主向以學生為本進行轉變,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建立、修改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置、以期日后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醫學特色、并了解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具有食品質量與安全監測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從而滿足我國對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需要,以保證中國食品的質量過硬,安全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