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群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
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分析視角進行科學確立,必須先要對分析視角進行明確。根據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實踐情況,本文認為,應從語文課程結構著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分析視角,大致可以認定為微觀的語文課程結構。從微觀角度對語文課程結構進行把握,應將語文課程劃分為幾門課程。從語文課程結構的微觀角度入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進行有效改進,關鍵在于分化并單列已有的語文課程,最終形成一門語文課程,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針對以上做法,不管在實際中,還是在理論中,都是具有一定依據的。
從理論角度來說,以上做法是比較合理的。第一,通過深入研究語文課程目標后,不難發現,語文課程的重要使命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因此,不管從語文課程標準還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來說,均能夠將直接佐證的觀點找出來。第二,通過分析語文課程內容后,不難發現,在語文教材中具有很多文言文文章,其中文言文文章承載著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第三,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實際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后,不難發現,對一門語文課程進行單列,對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這種做法并不會使語文課變為文化課。針對語文課程的目標,如果將其在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之間進行劃分,主要目的在于進行更深層次的認識。從實踐角度來說,有效整合傳統文化傳承、語言運用能力培養這兩大目標,使其形成一體兩面的關系,無論選擇誰作為目標,另一方均能夠受益。
從實際情況來說,通過利用以上做法,能夠在微觀語文課程結構中納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同時能夠促使專門語文課程的形成,使其得到有效保障,進而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實施問題和管理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能夠對在現有語文課堂中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承中產生的乏力現象進行有效消除。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臺灣地區,當地教育部門針對高中生群體,編制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本教材是一本必選課教材,實際上,是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而開設的一門課程。
從歷史角度來說,在1930~1940年期間,我國一些研究者就已經提出和上文類似的觀點。例如,浦江清先生應對語文學科進行分科,針對中學國文,他認為應將混合的課程發展變為分析的課程;有效劃分古文學教育和現代語教育,使其變為兩大不同的課程,同時應由兩大類老師分別進行擔任任課老師,以便能夠提高學生對語體、文言文、古文等價值和性質的了解。實際上在國外很多國家,也具有類似的做法。例如,很多歐洲國家中學的語文課程,共開有3門課程,即古典語、近代語、本國語。
課程的導向就是課程目標。在對課程進行選擇、組織、評價、實施時的主要依據,就是課程目標。針對文言文,應能夠對相應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目標進行確定。一直以來,對于文言文的教學目標,主要具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從文化角度來說,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第二,從語用角度來說,對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但是,在現時代中,在人們平時語言交流過程中,極少會用到文言文,文言文的工具效用幾乎已經喪失,因此必須要重新審視、合理定位原文言文課程目標的取向。針對文言文課程目標,應對其定位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課程目標能夠從教材進行直觀表現出來,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就是教材,同時課程實行的重要憑借和主要依據就是教材。所以,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教材進行單獨編制,制定專門的教材。目前我國的語文教材,主要選用文言文、現代文混編的做法,實際上,以上做法對我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不利的。近幾年,我國在國文教學方面,并未獲得比較好的成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混合教學。一些人不贊同混合教學,應分別單獨編輯讀物。
小學高年級學生應能夠對古代詩文經典篇目進行誦讀,對作品大意進行理解,對其中的意境和情感進行深入體會;初中生應對古代詩詞進行誦讀,對古詩詞格律進行初步了解,對淺易文言文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應對運用、感悟、積累進行重視,對自身品位鑒賞能力進行提高;高中生應對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進行閱讀,對傳統藝術、古典文學鑒賞能力進行提高等。迄今為止,一些教材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岳麓書社編寫的《青少年國學文化讀本》等。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文言文常常會變為語文課程中的顯性內容,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卻變成了文言文中的隱性內容。也就是說,古漢語常常被放在主觀追求的位置上,傳統文化常常被視為一種客觀結果,因而能夠徹底落實文言文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對于文言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只有有效還原文言文,使其處于文化的位置上,通過構建專門課型后,才能夠保證目標的順利實現。根據文言文的文體特點,充分發揮出文言文的文化韻味,幫助學生能夠對文言文中的文化蘊含進行深入把握,使學生在教學課堂中能夠對很難體會、嘗到、聽到的東西得到深入體會、品嘗等,進而能夠對文言文進行認識性的理解。如《愛蓮說》,應對以下課堂進程進行準確把握:第一,在對本文中的字詞進行疏通以后,再對全文進行誦讀;第二,針對本文中蘊含的思想,如牡丹文化中包含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蓮文化中的佛家思想等,讓學生能夠對其進行適度、適量的理解;第三,針對作者對正直人格的仰慕情感、高尚情操的追求情感、對美好理想的向往情感等,讓學生能夠對其進行深入體會。通過以上進程,有助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標的有效落實。
目前,在我國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大熱點內容和重點內容。只有在語文教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有效實施。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校本課程的構建,本文對其提出了一些構建建議,以期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