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藝術類高校的學生作為普通高校中的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重任,同時還擔負著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艱巨任務。藝術生在思想政治動態和發展趨勢方面與非藝術類的高校的學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價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淡??;專業學習氛圍濃烈,公共課學習興趣不強;自我意識強烈,集體意識淡?。蛔非蟪绷骱蜁r尚,行為盲目;思想活躍,社會責任感弱化;個性突出,表現力極強。因此,為激發和提高藝術類高校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轉變藝術生對思政課的認知及學習態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根據他們所呈現出的特點以及專業特點,積極尋求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和實效性。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分享式教學適應于藝術類高校思政課教學。通過嘗試,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以分享式課堂拉近師生距離,共建“活”的課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分享式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激勵和指導下,自主學習,分享思考和經驗,互相認同和尊重,實現共同成長的互動過程。它包括參與-分享式教學和合作-分享式教學。參與-分享式教學就是教育者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表現、體驗和反思自己或別人的經驗與觀點,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參與-分享式教學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和體現,活躍了課堂氛圍,改變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合作-分享式教學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合作-分享式教學是在合作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分享,它的實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通過合作-分享,進而增強學生間的團結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如何構建分享式課堂教學?這是課堂組織者——教師應該把握的關鍵問題。
分享式教學是是關注人的天性、人的思維方式的一種理念。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分享智慧,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經驗,實現共同成長、享受認同與尊重的愉悅過程。在藝術類高校思政課中,開展分享式課堂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1)在自愿、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各小組成員間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認可、相互欣賞、相互支持的協作關系;(2)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展現課堂活力;(3)形成“問題-思考-分享”的課堂分享模式。教師結合課程相關內容布置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實現分享;(4)明確分享式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目標:三個面向進課堂,拓展學生的視野;分享眾人智慧;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智力結構。任務: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建課堂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和分享中收獲自信,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得輕松,師生間共建“活”的課堂教學。
以體現“問題-思考-分享”為主。
1.關于問題,需要考慮幾個方面:(1)問題產生的可能途徑:學生根據“課題”直接提出問題;學生“自學教材”后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單”發現并提出問題;在分享中產生新的問題;學生根據專業特點,將專業課融入思政課之后提出問題。(2)問題的梳理與分工:以建立的小組成員的分工為主,在自愿、和諧、民主的前提下,有1~2名小組成員進行梳理問題,并對所梳理的問題進行歸類。另外,小組成員間分工需明確,各司其職,共同商討,形成“問題-思考-分享”的模式。
2.關于思考,教師結合教材和課程標準相關內容,確定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走入學生小組討論現場,關注學生思考動向,幫助學生解答思考中遇到的困難。
3.關于分享,通過思考和討論,每個小組中民主推選1~2個成員為代表,分享所思考的問題。通過分享,小組間形成交流、合作、競爭、分享意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分享式教學中的教師的備課在于課堂中讀懂學生,課后對學生精彩觀念的收集,學生思維過程的經驗積累。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的主要場所,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應做到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提高課堂的高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關注學生的專業性質和特點;(2)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3)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4)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5)關注學生的討論和發言狀況。
1.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2.實現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幫助學生尋求一條適合于藝術生學習的有效路徑。
3.形成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推動和諧校園的構建。
4.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對思政課的興趣和熱愛。
5.增強學生間的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6.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讓教師在教學中獲得幸福。
1.小組劃分的依據:(1)相近原則。性格、地域、專業相近為主;(2)互補原則。性格互補、成績互補、專業互補;(3)同一原則。主題同一;(4)民主自愿原則。以民主為前提,自愿組建。
2.小組分工。問題梳理者,對思考的問題進行歸類梳理;資料收集和整理者,根據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記錄員,對小組內成員間的發言情況及反饋情況做記錄;發言者,代表小組發表意見,形成觀點的組合中心;組織者,組織成員進行思考和討論的整個過程,負責小組成員的任務分配,并對成員的表現予以評價。
以合作-分享式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中的應用為例,教師在講第四章第二節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內容時,教師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制定分享-合作學習的計劃和主題。教師以“我心中的馬克思”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分享式學習、探索、交流、分享、反饋。首先,教師要明確合作-分享式教學的要求。合作-分享式教學在知識的構建方面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構建的,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發起者和傳輸者。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培養學生協作意識,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提升師生間、學生間的綜合素質。其次,分組并確定合作的團體。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可以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進行分組,以8~10人為一組,其中一個為組織者,一個為記錄員,每個組員都要參與組內分享,然后根據組內分享的情況推舉一名思維敏捷、語言表達好的同學在班內進行分享。第三,要確立學習的主題和任務。在合作-分享學習之前,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定合作-分享學習的主題,讓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目標、任務、評價標準等,根據學習的主題,明確合作-分享的問題,小組內根據各個組員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工與合作。第四,明確合作的原則。合作-分享式教學堅持自愿組合,民主推選的原則。遵循團體內部合作、團體之間競爭與分享的規則。教師針對各組學生在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惑答疑,讓學生準確把握合作-分享的重要性。最后,學生分享成果,教師點評。各小組根據每個組員在組內的發言情況推選出一名代表在班內進行分享,教師對每一組派出的代表的分享情況給予評價,并對上臺分享的同學予以鼓勵,對表現優秀的組給予贊揚,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信心,同時,也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在藝術類高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對待專業學習氛圍濃烈,而對于公共課學習興趣不強,甚至質疑開設公共課的必要性。因此,針對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所呈現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實施教學,尋找一種適合于藝術生的教學模式,并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專業融會貫通,體現學生主體性、民主性、實踐性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分享式課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的實踐與應用,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寬松和愉悅的學習環境,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對增強藝術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間的團結協作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增強了課堂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總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正確認識和深刻領悟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藝術類高校的學生來說,綱要課開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綱要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讓綱要課成為一門的“活”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