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第六中學)
體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課程,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據相關調查,近年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明確要求“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相關政策的密集發布使得體育教育受到一定的重視,但在農村地區,體育教育仍存在明顯的短板,農村學校體育教育亟需進一步改革。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經費匱乏的現象,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根本達不到要求,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甚至連最基本的橡膠操場都沒有,更不用說其他體育教育基礎設施。
教育只是針對“教”和“育”的統一劃分。其中包含藝術、心理、素質、文學、科學、體育,等等。而這些教育類別沒有側重之分,均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但在農村地區,傳統教育仍占據主導地位。農村的教學條件不齊,應試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為了應付試卷評測,忽略體育教學現象很普遍。學校體育要被重視,首先應打破“應試教育”的舊觀念,解放學生和老師的時間、空間和精神禁錮,由此,體育教育才能受到一定的重視。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育的直接實施者,也是體育經費的直接使用者。由于學校經費有限,大多數農村學校為了節省體育經費,讓一些非體育專業教師擔任體育老師,致使降低了體育教育水平。此外,由于存在農村經濟條件落后、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等客觀原因,導致大多數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在擇業時不愿意選擇去農村工作,這也是造成農村體育教師師資力量匱乏的原因之一。師資力量的匱乏使得教師教學觀念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只有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對體育教育形成的錯誤認識,徹底認識到體育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才能擺正體育教育的位置。體育教育是國家教育部門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這不僅是一項體育教學課程,更多的是對學生成長、心理、個性、素質、行為等多方面的培養。隨著全民運動的理念普及,學生更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
針對農村體育教育基礎設施匱乏的現狀,農村體育應因地制宜,如利用學校周圍的山坡空地開展登山攀爬活動,發揚自力更生、勤儉辦體育的精神,發動各學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體育器材等辦法,改善辦學條件,滿足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此外,農村體育教育還可以采用農村傳統娛樂項目、設施,如“打沙包”“跳繩或跳皮筋”等課堂教學內容,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在課外,還可以借助健美訓練和休閑娛樂的一些器材,如用啞鈴、橡皮帶、握力器、拉力器等器材,作為學生課外身體鍛煉的器材,普及拓展訓練,適當發展學生的肌肉機能,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
農村學校體育的師資培養離不開主管體育的行政部門、業務部門的支持,有關部門應制定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培養計劃,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體育教學達標和業務培訓,多途徑、多渠道的提高農村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如短期培訓班,組織教師觀摩學習外地經驗,有條件的可聘請大專院校或農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講課,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農村體育教學觀摩課等。
針對農村學校體育底子薄、體育經費缺額大的現狀,相關部門應加大農村體育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健全的省、市、縣“一條龍”教研管理機構。縣教育局的體育辦公室,應以農村學校的體育教育為重點,加大管理力度,加強指導,定期檢查,促進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針對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現狀,只有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等各方面均重視起來,加強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妥善解決體育教育制度瓶頸,加強體育教育人、財、物的建設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體育改革中的問題,進而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