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市臨沂國際學校)
玫瑰花開,嬌美動人,而花兒的艷麗與冷傲,都是因為花刺的保護,才會如此的肆無忌憚和酣暢淋漓。而學生,正是我們祖國的花朵,作為園丁,我們在以愛育人的同時,更需要時時用花刺——必要的批評來保護他們,使其遠離傷害,茁壯成長。
那么,究竟要如何實施批評教育呢?
作為教師,不能以分數論英雄,以成績定優劣,不以自己的喜好來論定學生,不能“偏愛”更不能“偏恨”,要客觀公正地對待他們。批評時更應一視同仁,否則會造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間的隔閡與矛盾。學生張某成績優異,性格乖順,深受老師的偏愛。每次有人犯錯,她便成了正面教材。有一次,她與另一名女生同時在課堂上打盹,老師嚴厲地批評那位同學:“居然敢在課堂上打盹!怪不得成績不怎么樣!”到了她這兒卻成了“困成這樣還堅持聽課,精神可嘉,值得表揚”。如此顯而易見的偏袒引來同學們一陣同仇敵愾的噓聲,更令她羞憤難當,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久而久之,她受到了同學們的孤立與排擠,痛苦不堪。她在作文中寫到:自己就像一滴水,漸漸離開了班級的小溪,再也激不起歡樂的浪花,感覺快要干涸了。正是教師的“偏”,導致了學生關系處于緊張與對立的狀態,而該老師也漸漸失去了同學們的愛戴與擁護。
1.不同性格、不同性別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批評時該采取何種方式,要因人而異。對于性格大大咧咧的,可以直言不諱,坦而言之;對于自尊心極強的,則需旁敲側擊,迂回作戰;對于自命不凡的,不妨假以辭色,一語擊中其錯誤之處;對于內向羞澀的,則要和風細雨,措辭委婉地加以說服教育。對男生,不妨直率些;對女生,不妨含蓄些。如此,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地搞“一刀切”,“以不變應萬變”,則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2.摸清根源,對癥下藥。其實,指責與批評如同微笑與贊許一樣,都是予以關注的形式,都會對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盡管都說只需愛與溫情,但當得不到這些時,學生就會尋求任何一種有可能的關注,甚至是責罵體罰等形式的“關注”。學生李某每逢上課必定違紀,任課教師皆大搖其頭。班主任經過調查了解,終于弄清真相:只要違反紀律,老師就會點名批評,同學們才會注意到他,他就有滿足和被重視的感覺。可見,作為教師,如果一見學生出格就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指責,不但取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反而正中其下懷。因此,一定要保持冷靜,摸清根源,對癥下藥。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學生當堂犯錯的幾率占一定比例。如果立即加以指責,甚至大發雷霆,不僅影響教師講課的情緒,打斷教師授課的思路,同時還耽誤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質量。最主要的,當眾訓斥,沒給他“面子”,刺傷了他的自尊,他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其實,有時候,一個提醒的眼神,一個警示的皺眉,足以讓學生心領神會。即便事態嚴重,也最好先“冷凍”,課后再做處理。王某成績平平,玩魔方卻是爐火純青。一次,課堂上,正玩得物我兩忘,讓老師當場抓住。該生不以為然,不就是“為了以儆效尤,立即停課;為了顯示威風,拍案怒吼”嘛,習慣了。但出人意料的是,該師卻與眾不同,只是收了魔方,然后繼續上課。課后,在辦公室,這位老師欣喜地對他說:“我也玩過魔方,但從未能排齊六面。你居然能將六面同時歸一,你的空間想象能力比我強多了,不簡單,了不起。”該生先是懷疑耳朵聽錯了,繼而眼睛濕潤了。老師接著說:“這樣看來,只要你用心地去學,功課對你來講,只不過是小菜一碟。不信,試試看。”該生在老師的激勵下,擺正了心態,把精力用到了學習上,期末考時前進了15個名次。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大多情況下是通過語言實現的。心理學家指出:語言指向直接影響語言效果。所以,批評時措辭的選擇至關重要。污辱性的刻薄的批評只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和希望,形成自卑人格,產生挫折感,甚至自我否定乃至反社會的傾向。“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位教育家的話發人深省:“……千萬別傷害他們”。
因此,批評時的語言要文明,形式要靈活多樣。
1.鼓勵。以鼓勵性的語言批評學生,激發其自尊心和榮譽感,可使潛在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劉某在校書法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但英語成績卻很差。班主任獎勵他一枝鋼筆并對他說:“祝賀你為班級贏得榮譽。如果你能像練書法那樣刻苦學習英語,相信一定會迎頭趕上的。”這種鼓勵式的批評遠遠勝于尖刻的訓斥,其實質就是:在批評中飽含期望與鼓勵,維護了學生的自尊,使其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又不灰心喪氣,同時激發了其自信心,使其樂于采納和認同老師的意見和建議。
2.幽默。善意而又風趣的批評,使學生象品嘗甜湯中的酸李子,自己咂摸出個中滋味,并樂于接受。一次數學測驗,成績居中的張某竟將所有選擇題全做錯了。數學老師捶捶張的肩膀笑著說:“你居然能將所有正確的選項都挑出來,真不容易啊。”此言一出,連張某也忍不住笑了。笑過之后,抓了半天后腦勺。從此,他起早貪黑學起了數學。
教師適當的自我批評,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民主平等。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現代的教育理念,是師生密切合作的基礎,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疏忽,或大或小的失誤,此時,極力掩蓋、拒不認錯是不明智的。一位語文老師將“杜甫(fu)”念成“杜甫(pu)”,學生提出異議,該師不悅:“我一直是這樣讀的,沒錯!”學生以字典示之,他大怒:“你們的字典是盜版。”他無非是想保全顏面,保住威信,豈不知,卻適得其反,自毀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學生可以容忍老師的言行偏激,可以原諒老師的過分嚴厲,但卻最瞧不起老師的自以為是。錢鐘書說:“古代中國人瞧不起蠻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東方人,全沒有學生瞧不起先生時那樣厲害。”如此,師生關系可想而知。“知錯就改,善莫大焉”,所以,有了錯誤就要及時改正,如果是學生指出的還要表示歉意。一句“對不起”加上“謝謝你”,不但不會讓學生輕視,反而會贏得他們的諒解與尊重。學生就是如此的可愛與單純,他們會覺得這時的老師平等而親切,是他們的朋友,“真情靠真情來澆鑄,尊重靠尊重來換取”。所以說,教師適當的自我批評能貼近學生的心靈,而師生關系必然會更加和諧融洽。
可見,為了讓孩子懂得愛的珍貴,也懂得原則的可貴,更懂得真理的可畏,我們需要恰當地使用批評,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綜合運用一切可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手段,包括恰當的批評,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