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昌樂二中)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在傳統的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的基礎上,引入學生參與教師教學的環節,采用翻轉課堂、師生互動等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輔助,通過課程系統目標的提出,加之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基礎,完成對學習過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判,實現新知識的吸收、消化和能力提升。自主學習所倡導的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一種新的學習態度和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學習,可實現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預習、知識內容挖掘、疑難問題質疑等環節的全方位自主參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態度,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在主觀態度上有明確的學習欲;第二,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實現學習方法上的轉變。
為了能夠逐步將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汲取中分離出來,實現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方式的建立,必須從以下環節構建自主學習的方法。
改革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拓展授課內容、引進先進知識、變換教學形式;另一方面,學生應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授課環節中,主動在預習的基礎上,完成相關部分知識的師生討論、小組分析,甚至通過翻轉課題,由學生主導完成相關環節的授課過程,而教師可以作為“學生”的身份進行“聽課”,從而使得學生逐步形成學習責任和學習興趣,繼而能夠推動學習過程中其能力的提升。
針對目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教和學的雙重困境所在,應進一步強化學習環境和問題環境的創設,充分改革教學方法,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訓環節的互補,加強學生自主思考的環節創設,將教學過程中常設的驗證性實驗變化為設計性實驗,充分強調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要通過不同學習內容的要求,引導學生作為施教者的身份參與,創建學生“思考”的情境,學生要完成施教,勢必要認真、獨立、自主的去掌握相關知識的細節,探究知識背后的內在含義,拓展知識本身的應用范疇,由此可讓學生本質上掌握知識點的內涵。
其次,要通過創建特殊的授課環節,引導學生能夠形成自主質疑的氛圍,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深入了解和把握知識,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討論、分析,以此加深對知識內在含義的了解和掌握。
團隊意識、合作學習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兩個關鍵環節,如何將合作和自主有機結合,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中之重。為實現良好的自主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小組討論環節,每個小組獨立組織,通過獨立思考、互通有無、團結協作,每個人即使小組中的一員,又是某些問題的組織者。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學習、能動學習的效果。
傳統的學習效果評價較為單一,往往僅通過課程考試或考核,按照分數進行評價學校效果。而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核心和主導者,除了傳統的課堂學習之外,通過網絡自學、小組討論、翻轉課題等方式均是其獲取知識,實現自主學習的途徑,故此在進行學習效果評價時,應采取多樣的評價機制,如采用小組討論互評、學生匯報自主學習心得、教師出題檢測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不同環節占不同的比例得分,全方位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