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康
[摘要]目的研究對比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療效及Harris評分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9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予以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則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分別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手術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再手術率。結果觀察組治療后優良率為88.89%(40/45),高于對照組的68.89%(31/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Harris評分分別為(87.3±10.4)、(77.2±8.7)分,均高于治療前,而觀察組又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手術率分別為4.44%(2/45)、2.22%(1/45),均低于對照組的22.22%(10/45)、15.56%(7/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創傷更小,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而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更適合老年患者。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老年;骨折內固定術;髖關節置換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7-223-04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股骨頸底部至股骨頸頭頸交界部位的髖部所發生的骨折,且多見于中老年人。該病具有病程較長、并發癥較多以及骨折部位特殊等特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了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手術進行治療。而髖關節置換術以及骨折內固定術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兩種治療術式,但針對兩種治療術式的臨床療效尚且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對比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療效及Harris評分的影響,目的在于為臨床有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提供一種最佳的手術方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90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由臨床診斷以及X線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2)年齡≥65歲;(3)傷后至入院治療時間<3d;(4)不伴有偏癱等可能影響功能評定的疾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66~91歲,平均(68.5±5.3)歲。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65~89歲,平均(68.3±5.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了自愿協議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骨折內固定術治療,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并在x線觀察下行小切口解剖復位治療,其中行小切口加壓空心針固定患者22例,經皮穿針螺紋針固定18例,另有5例行股方肌骨瓣移植固定。觀察組則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所有患者均取腱側臥位,并選擇后外側作一切口進入,按照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術中試膜選擇合適的假體,其中生物假體27例,骨水泥型18例。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常規的患肢功能訓練,術后2周則借助雙拐進行地下活動。
1.3觀察指標
分別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手術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再手術率。其中臨床療效主要是根據患者Harris關節評分進行判定:其中91~100分為優,81~90分為良,71~80分為一般,70分及以下為差。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使用SPSS20.0軟件實施檢測,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優良率為88.89%(40/45),高于對照組的68.89%(31/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Harris評分分別為(87.3±10.4)、(77.2±8.7)分,均高于治療前,而觀察組又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1.6±0.3)h、出血量(423.2±11.4)mL及住院時間(31.5±2-3)d均高于對照組的(0.9±0.2)h、(124.7±9.0)mL及(20.4±1-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手術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手術率分別為4.44%(2/45)、2.22%(1/45),均低于對照組的22.22%(10/45)、15.56%(7/45),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有研究報道顯示,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重,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老年人的骨質較為疏松,肌力明顯減退,穩定性較差,從而易發生跌倒等意外,進一步導致了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但由于老年患者的體質相對較差,加之大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因此對手術的耐受力較差,從而增加了手術治療的風險。因此,尋找一種最佳的手術方式對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優良率為88.89%(40/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89%(31/45)。這符合任立新等研究報道,表明了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顯著。筆者認為原因可能與觀察組所用術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效果有關。與此同時,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而觀察組又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何新等的研究報道相一致,說明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可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分析原因主要可能是因為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恢復患者的髖關節結構,同時緩解患者疼痛,從而促進患者行走與下蹲功能,有助于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和于中百等的研究報道相符,提示了骨折內固定術對患者的創傷更小,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分析原因,筆者認為可能與髖關節置換術的操作較為復雜有關。且有研究報道顯示,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的生理儲備能力具有較好的要求,且醫療費用較高,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骨折內固定有利于維持骨折部位的穩定以及術后的愈合,且對患者生理儲備能力要求相對較低,操作較為簡單,依舊可作為臨床上主要的治療術式。另外,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手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了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預后效果更佳,有效降低了再手術率。原因主要可能與此種手術方案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相對更好等因素有關。王秀禹等研究報道也證實了:由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養,從而增加了患者骨量丟失的風險,進一步易引發骨折部位的不愈合以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對于此類患者則應予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綜上所述,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創傷更小,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而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臨床工作中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收稿日期: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