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41
摘要 目的:探討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穿刺血管并發癥的原因。方法:收治行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術后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患者90例,對術后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進行探討。結果:入組患者術后出現外周血管并發癥7例(7.78%)。結論:冠脈造影以及穿刺介入治療術很容易誘發外周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必須引起重視,積極尋找病因并給予預防和治療。
關鍵詞 冠脈造影;介入治療;原因;并發癥
近年來伴隨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有相當大比例的冠心病患者將介入治療作為首選,其無嚴重創傷、安全性以及成功率高的優點得到廣大患者及醫務人員的認可。但是臨床統計資料顯示,介入術后穿刺血管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的同時也增加患者的治療時間。為了進一步提高冠脈造影以及介入治療效果并減少各不良事件發生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在本院行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術后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患者9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結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在本院行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術后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患者90例,對其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0例;患者年齡45~75歲,平均(60.5±7.5)歲;冠脈造影和介入治療患者48例和42例。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入組所有患者于術前常規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治療措施,術前常規消毒和鋪無菌手術單,在利多卡因局麻成功后進行股動脈穿刺。穿刺點選擇腹股溝韌帶下方約3 cm的位置,應用鋼絲進行引導,然后順著鋼絲傳送6 F或者7 F的動脈鞘管。冠脈介入治療患者要依據實際情況,借助動脈鞘管注入6 000~10 000U肝素;而冠脈造影則術中給予3 000 U肝素注入,同時在術后要及時除去動脈鞘管,然后應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壓迫穿刺點,時間不低于15min,最后進行加壓包扎,時間6 h左右。冠脈介入治療患者在術后4 h方可去除動脈鞘管,穿刺點壓迫時間不低于20min,最后進行加壓包扎,術后12 h方可除去加壓包扎繃帶,血管穿刺部位要及時應用敷料遮蓋和固定,術后12 h允許患者下地活動。介入治療患者在去除動脈鞘管后要經靜脈給予400~1000U/min的肝素滴注,連續靜脈滴注24 h;第2天給予肝素7 500u,次皮下注射,2次,d,連續注射72 h,同時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療。
結果
經過研究發現,入組患者術后出現外周血管并發癥7例,其發生率7.78%,給予對癥治療后康復出院。7例患者中包括單純血腫3例,嚴重出血、假性動脈瘤各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在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未發生肺栓塞、局部感染以及皮膚破損等情況。分析患者外周穿刺血管并發癥以發生于去除加壓包扎繃帶后的4~12 h內為主,部分病例發生于24 h內。嚴重出血患者多發生于12 h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紅蛋白降低;假性動脈瘤患者在穿刺部位可聞及明顯的血管雜音;深靜脈血栓患者可見皮溫降低、局部水腫,給予溶栓治療后緩解。
討論
冠脈造影以及介入治療術很容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如出血、皮下血腫、假性動脈瘤、深靜脈血栓等的發生,不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而且增加治療時間和患者經濟負擔。要避免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手術操作人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穿刺技術和壓迫技術,同時在術中以及術后為患者應用合理的抗凝藥物,監測患者激活全血凝固時間,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在從股動脈位置進行穿刺時,術后患者局部加壓固定時間不應低于12 h,解除加壓包扎后方可在床上做適宜活動,解除加壓包扎后24 h允許患者下地活動。患者臥床期間要嚴禁劇烈咳嗽,大小便要在床上解決,術后3 d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點情況,注意局部是否發生滲血和出血。護理人員要加強巡視和護理,告誡患者在搬移過程中必須保持腰部和術側肢體挺直,術肢伸直位制動時間不低于6 h,嚴禁坐起和打彎;臥床時間較長可向患側適度翻身,以減輕腰背部不適,必要時可為患者進行局部按摩。
總之,出血、皮下血腫、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動靜脈血栓是冠脈造影及介入穿刺血管常見并發癥。許麗華等在其研究中指出并發癥發生率為6%左右,和此次研究數據基本保持一致。外周穿刺血管并發癥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時也延遲治療時間,因此要求醫務人員必須不斷提升自身臨床技能,術后加強巡視,時刻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術后局部滲血、血腫以及出血患者要及時給予對癥處理。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穿刺血管各種并發癥的護理方法,通過有效的治療和護理,促進患者病情康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