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育森

摘要目的:探究手術切除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瘤療效。方法:收治結直腸癌肝轉移瘤患者60例,平分兩組,對照組采用手術切除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手術切除聯合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狀發生率和復發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狀發生率和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手術切除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瘤患者具有較大的意義。
關鍵詞手術切除;射頻消融術;結直腸癌肝轉移瘤;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結直腸癌肝轉移瘤患者60例,將其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6~66歲,平均(49.6±8.6)歲,病程8~12個月,平均(9.6±1.3)個月;對照組男女各15例,年齡34~68歲,平均(50.1±9.4]歲,病程9~13個月,平均(9.8±1.4)個月。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較好的對比。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手術切除進行治療,一般為行結直腸腫瘤根治性切除,術后多采用xelox方案化療(根據NCCN指南和我國結直腸癌治療規范),肝轉移不做特殊處理(認為肝轉移Ⅳ期,肝轉移瘤不做處理,如為孤立肝轉移瘤)。觀察組采用手術切除聯合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對肝轉移瘤患者進行手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能不用射頻就手術切除;可以射頻消融不需手術就射頻消融治療;需要手術切除大腫瘤或大塊肝臟的還有其他小子灶的可一次或多次行射頻消融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發現肝臟新發腫物可繼續射頻消融術,單發腫瘤在3cm內可行消融,>3cm手術切除腫瘤或半個肝,對既有大腫瘤同時有小腫瘤部分可大部分切除,小的射頻,同時射頻還可以分多次進行,不能對同一個肝轉移瘤患者既手術又射頻消融)。操作方法:采用WE7568多極射頻消融治療儀,設置脈沖功率200w,脈沖頻率是290kHz,消融針采用的是帶側孔的WHK24多極消融電極,直徑16G,長度15cm,結合CT和超聲檢查,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消融,動態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
觀察指標: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狀發生率和復發率,療程評定為SD患者的病情相對穩定,PD患者的病情有恢復,疾病有進展,PR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CR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緩解,有效率=SD+PR+CR。
統計學方法:兩組患者治療的數據用SPSS 20.0軟件核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用“%”表示,x2檢驗用于表示并發癥狀發生率和復發率,當兩組患者的各指標數據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時,則用P<0.05表示。
結果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經過一系列的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53.33%,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26.67%,見表1。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狀發生率:經過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狀,其中,對照組出現發熱2例,消化道出血1例,血管損傷2例,并發癥狀發生率16.67%;觀察組患者出現發熱1例,消化道出血0例,血管損傷0例,并發癥狀發生率3.33%。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狀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兩組患者均有復發,其中,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3.33%(1/30),對照組患者的復發率20%(6/30),兩組患者的復發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肝臟是結直腸癌血行轉移的靶器官,結直腸癌肝轉移是直接導致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肝轉移灶,但是,單純的手術方法無法完全切除患者的結腸癌肝轉移灶,因此,只有采取積極的綜合治療措施,才能夠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上采用手術切除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瘤患者具有較多的優點,相對于常規的手術切除,射頻消融術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對患者的癌灶可進行直接的局部清除,這樣避免了牽連性的損失發生在正常肝臟組織,腫瘤組織部分成分在消融后被吸收入血,其直接作為內源性腫瘤抗原,使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反應得到激發,使患者的住院時間縮短,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狀發生率得到有效降低,這對于一些患者是非常實用的,如年齡較大,患者具有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該方法對患者的創傷較小,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較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可最大程度上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另外,教科書所講也只切除患者的結直腸腫瘤,只是單純解決患者的梗阻問題,對患者的轉移瘤不進行處理。但是在臨床實踐中,部分會出現合并肝轉移病例,可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大的手術,小的射頻,可有效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