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琨
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精髓的體現,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者對閱讀者靈魂的拷問,它喚醒閱讀者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對美好世界的向往。所以文學作品對塑造一個人的文學素養、品格情操、藝術鑒賞能力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文學閱讀能延展人的生命寬度,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為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閱讀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升華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部文學作品就像一個未知世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領略其中的喜悅、悲傷、驚險、好奇,這個過程是充滿趣味性的。為此,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時,學生應帶著欣賞和喜悅的心情,而且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課堂上學生必要閱讀的內容和作品外,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課外作品,豐富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文學知識和文學素材,從而提高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例如,教師每個學期向學生布置幾本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記錄下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去思考,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初中課本中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在學習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春》,讓學生對現代散文的寫作手法、寫作結構、語言運用、情感表達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通過閱讀和鑒賞,學生也能了解在文章背后蘊藏的文化背景,從而能夠了解更豐富的文學知識,對日后相同時期的文章鑒賞也是有所幫助的。
文學作品是作者立足于現實世界,抒發自身情感和經歷的藝術性總結。如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我國古代詩詞中的許多名篇,如,《雨霖鈴》中,作者通過今宵、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虛中寫實,由景入情,深刻地表達出離別時的愁緒,而一想到經年,千里煙波已轉換成了千種風情,內心的愁緒即使無語凝噎也再沒有可以訴說的人,虛虛實實,凄婉幽美。學生通過對作品思想情感的解析,會更深入地探究作者表達情感的初衷,從而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了解不同寫作風格的寫作手法。反觀與柳永同時期的另一位女詞人李清照,其擅長運用自然風光與真實生活寫照寫出愁緒,像《如夢令》中,作者從真實的情境寫照,表達出了國破家亡后的愁苦和悼亡懷鄉之情,這與其之前的詩詞相比,語言更加幽怨、凄涼,少了之前的清麗。從思想感情解析進行作品鑒賞時,可以對作者表達背后的內容進行了解,這樣更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了解作者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從而深刻地鑒賞作品,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是作者情感、智慧的凝結,要想深刻地解讀,需要從多個層次、多種角度來細細體會,包括主題、背景、情感、思想、表現手法等。所以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時,要在以主題為核心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手法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例如,從作品體裁特征,能夠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寫作風格,再結合背景進行更深一步地解析,能夠大致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再逐字逐句從個人、社會、國家等不同的層面對作品具體內容進行分析,才能做到全面、深刻鑒賞。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中,詞中從第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開始就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表現出離別的傷感,而且用詞低沉、凄婉。接下來“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描寫了離別的季節,通過季節的氛圍渲染,鋪寫離別的傷感。下闋從“今宵”開始,與前文內容相互照應,成為全篇警策之處,這首詞也成為柳永名流千古的佳作。由此也可以看出,通過對作品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解讀,能夠準確地體會作品的精華,而且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鑒賞能力。
鑒賞文學作品首先要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才能從綜合角度對作品內容展開更深的感悟和體會。所以需要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應具備通過作品背景的了解,逐字逐句地對作品內容進行理解。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在理解現代白話文時準確性較高,對于文言文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攻克語文文言文學習的難點,使學生形成文言文解析的思維,這樣才能找到規律,增加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
另外,除了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外,還要通過朗讀訓練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文學作品在語言運用、細節描寫、人物刻畫上都有其優點和特長,通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表達能力、文學素養,所以應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印象,以便能夠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通過閱讀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能夠對學生的成長、品格的樹立、內涵的積淀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將文學作品作為學生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其培養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增長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