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晉 黃如祥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9月起,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與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古詩文篇目將大幅增加,增幅達80%。消息甫一發出,就引發熱議,網友的反應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盛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望了,有人哀嘆又要多背課文了。你咋看新教材古詩文增加八成?
要求: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1.“是對過去語文教材文言文偏少的糾偏”
在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路文彬看來,教科書中增加古詩文篇目是一種必然。“這些年來,古詩文篇目增加的呼聲與意向越來越明顯,國人物質生活富足以后,就會有精神尋根的欲求,這是一種自信心的表現,是很正常的時代表現。”路文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教授薛永武持有相同的看法。“大幅增加新版語文教科書中的古詩文篇目,這是對過去的語文教材文言文偏少的糾偏。通過增加文言文的篇目,客觀上有利于逐漸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也在其個人微博上對此點贊:“這是部編語文教材最令我興奮、喜悅的地方。多年來,受各種思潮和專家個人好惡的影響,古代詩文在語文中的比重總是偏低,遲遲不能解決。這回好了,部編本一錘定音,支持!”
2.對大幅增加持有疑義
雖然贊同增加古詩文篇目,但是路文彬也就學生的承受能力表達了自己的疑慮。“篇目大幅增加,我對‘大幅’是有些疑義的,我覺得可以適當的增加,有個‘度’的問題。在增加的基礎之上,隨著教學反饋的結果,我們可以考慮是否再繼續增加,一開始就大幅增加的做法,我認為不是太明智。”
雖然薛永武也認為應該循序漸進增加古詩文篇目,但他對此次新教材古詩文增加幅度太大的看法并不認同。薛永武表示,80%這個數目看起來很大,但是因為過去教材中的文言文太少,所以顯得增加的幅度很大。“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其實很強,不應低估孩子們的求知欲望,也不要低估孩子們的學習能力。”
3.“不僅僅是讓學生多背幾篇古文”
薛永武表示,新版教科書的頒布確實是一次比較大的改革,但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和人才培養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整體素質。
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不僅僅是讓學生多背幾篇文言文,在薛永武教授看來,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讀說聽寫的基本能力,在掌握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和拓展豐富的想象力。
此外,薛永武還表示,為了適應這次課程改革,要提前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課程培訓,力求做到課程改革與課程教學的無縫對接。
1.選一篇佳作進行賞析
新教材 新歡喜
新教材古詩文增加八成,大幅提升的背后傳統文化脈搏的暗濤涌動。縱高樓大廈遮一片日新月異,傳統的鋒芒也不會黯淡一分,反隨時代的推進愈發讓人心生歡喜詫異。
“又要多背課文”的哀嘆是少數人“一葉障目,不識泰山”的管窺蠡測之念。他們的目光只著眼于當下的繁瑣與枯燥,卻忽視了這新教材背后的歷史滄闊與精神豐蘊。教育部這一舉措,莫不是以此為載體,傳達出更深更廣的精神內涵,構筑歷史與現代的橋梁,促進本土文化的血脈相融。所謂李詩飄逸俊灑,杜詩沉郁頓挫;子瞻豪情萬丈,清照婉約細膩;孔子教人仁愛,莊子想象奇闊。古仁人之心,縱賜金放還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縱身處草廬仍念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兩鬢斑白還“西北望,射天狼”,縱相思入骨一句“人比黃花瘦”。
古詩文加量,其實質就是通過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量變誘發出我們精神領域的質變從而順應復興的歷史潮流,堅定創新的前進方向。
復興的歷史潮流是從古詩文為中心發散而形成的必然結果。仁人志士以書本為載體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詳敘深究,其內涵的思想極為深刻、認識極為到位,尤其是經典之作,經歲月打磨愈發圓潤奪目,大多是輕巧敘事之后隱含著歷史的厚重,較易為大多數人吸收利用,且年歲越長,就與數千年前的共鳴越強烈。當如是,順應歷史潮流,扎進經典之作的血脈中汲取養分以完塑自己。
堅定創新的前進方向大抵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換湯不換藥的將傳統文化中的晦澀苦丸打磨成入口即化的小顆粒。類同于古詩文進駐教科書。近兩年來,《中國詩詞聽寫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播出平地一聲驚雷。觀眾認識到自己的才疏學淺之余也確實又愛上了傳統文化的邊角的驚艷。輸入方式的創新將文化柔化、甜化,也讓社會中人一個常態,不是等著被喂,而是伸手去要。
大幅增大的古詩文比例有人言“幾家歡喜幾家愁”,我卻言這是一種全新的歡喜。更深更遠的共鳴,更清更透的認知已足以讓人欣喜何況又有傳承文化之功。
教師點評:習作立意上切合材料含義,中心論點明確。標題恰當精煉,兩個“新”字含義準確,態度鮮明,給讀者新鮮感。行文緊扣“新教材,新歡喜”。說理善于選用自己熟悉的例子,例子的使用注意準確概括,用詞惜墨如金。
2.選一篇不成功的習作進行評析
“新”文化,“新”傳承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科學技術的較量使得大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于此同時也免不了文化的碰撞。“新”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人們所理解的字面意思,在新的時代,文化不僅僅需要傳承,需要創新,更重要的是“新”的傳承。
近日,中小學生使用的人教版教科書被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所替換。在學生眼里確實是新版,這里的“新”版所指的是教科書在往日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古詩文篇目。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盛贊優秀傳統文化,有人卻哀嘆聲連片……
點評:習作意在談教材變化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因中心觀點不明確,喜歡空泛的述說,以致行文思路混亂。習作者不注重語言的錘煉,病句多,閱讀理解費力。
1.寫作訓練題的選擇可以側重與學生直接關聯的材料。學生有一定的古詩文學習經歷和基礎,自然有話可說,習作《新教材,新歡喜》的寫作者就是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2.寫作題如果能選用評論界的相關說法,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度。
3.培養學生緊扣材料含義立意擬題目。題目力求簡明扼要。
4.調動學生自主評價作文的能力,聯系生活實際會有好的收效。教師給學生應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5.在比較中,培養學生審題的意識,養成自主自覺修改習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