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學博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高中語文教學愈發重視起對學生語言思維的培養,然而在落實過程中,許多教師依然難以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瓶頸,缺乏課程設計創新。
語文課不僅是母語的學習,更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和駕馭語言能力的課程。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停留在應對考試、解答問題的層面上,并沒有深層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語言思維的培養,不僅為貫徹落實新課改推行,同樣對學生未來綜合發展及素質鍛煉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語文的教學,不應停留在培養學生基礎閱讀和寫作能力上,還要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言駕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語文課程的設計和參與者,在傳授學生書本知識時,更應當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功底的培養。長期以來,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始終圍繞著考試大綱,教學模式始終難以突破填鴨式教育的瓶頸,教學風格依然承襲著應試教育的影子。授課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學生在下面做筆記,教師不善于挖掘學生興趣點,課程氣氛壓抑。?即時面對一篇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文章,也依然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學生僅停留在完成作業的層面,缺乏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不能夠結合歷史背景剖析作者的思想內涵。學生失去了對語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對語言思維的培養,與新課改教學理念背道而馳。新形勢下,高中語言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新形勢下,教師已經不僅局限于普通的技能傳授者,教師要有培養語文思維的意識,在課程設計上大膽創新。高中作為義務教育的最終階段,既有著完善學生知識廣度,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義務,又面臨著高考的升學壓力,需要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這種矛盾的形勢環境下,學生的壓力日益增長,學習任務繁重,反而不利于語文思維的培養。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迷失了學生課程設計的方向,也忽視了自身文學素養的積累。教師作為語文課程的領導者,應適當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可跟學生一起還原歷史情景,就劉邦赴宴、項莊舞劍等事件進行討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到討論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課堂效果的熱情,通過課堂反饋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高中是學生生理發育趨于成熟,但心智發育尚且稚嫩的時期,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依然需要正確引導。此外,由于語言天賦和文字積累的個體差異,長期使用統一標準傳授知識點及課程是不合適的。有些學生熱愛古文,喜歡在詩詞歌賦中尋找價值;有些學生經常閱讀西方文學,具有一定的文學積累,但缺乏語言表達和應用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通過日常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評測結果判斷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短板。例如,每節課程前五分鐘讓學生上臺向同學推薦一部文學作品,或向大家朗誦一段詩詞和文章,并簡單評析文章的結構特征和作者情感,一方面鍛煉學生的演講和表達能力,同時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靈活調節課程設計,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升課堂效果的基本需求,在多數同學的潛意識里,由于語文是母語教學,在考試中通常容易取得高分,從而降低了對語文科目的重視程度;此外,由于大量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和全篇背誦的內容,更加造成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抵觸情緒。為完善學生學習能力,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在教學課程設計中推陳出新。例如,在學習《雷雨》一課時,由于話劇劇本枯燥乏味,應徹底摒棄傳統課堂互動方案,在全年級范圍內開展劇本改編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選送優秀班級作品進行公開表演。讓學生在嘗試表演的過程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內心情感,增強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劇本內涵的理解深度,全身心投入到課程教學之中。
傳統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始終停留于圍繞試卷題目設置的問題,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只能通過試卷展現出來,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設置背道而馳。教師在授課環節應當結合課文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對發散性思維的運用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三《師說》課程設計為例,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可以從多角度入手,讓學生依照句式特點尋找相似詞性用法。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中“而”的用法和“吾從而師之”的用法相同。讓學生通過類似訓練加深對文言文詞性用法的熟練度,從而無論在試卷或生活中都能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課程設計中不應局限于書本內容,生活中的案例依然是課堂教學中可以挖掘的素材。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依然延續著應試教育模式,缺乏對學生語言思維訓練的內容。對此,教師應當轉換角色,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語言思維培養過程中;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提升學生語言學習興趣。希望本文能得到教育部門及一線教師的重視,在課程設計意見上達成共識,為增強高中生語言思維能力,提升語文課程教學水平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