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霞
[案例描述]
以《望月懷遠》這首詩詞鑒賞課為案例,談詩詞教學的細讀細說見張力。
課題:《望月懷遠》
科目:語文
教學對象:高二
課時:1
提供者:孫霞
單位:南京五中
選于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唐代張九齡的名篇,為望月懷思之作。詩作較為淺顯,但略有可琢磨之處。學習該詩有利于學生鍛煉詩詞語言表達的細膩處,品味詩人情感的準確性,從而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1.解讀詩句,融會貫通詩意;
2.細讀關鍵字,品味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3.就詩作某一特點,鑒賞且表達清楚。
1.高二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
2.該班學生為文科班,對詩詞有興趣,但語言表達比較粗糙,適合引導式教學;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解讀詩作時,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包括用詞的準確性和解讀的準確性。
教學重點:細讀關鍵字,品味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生詩詞鑒賞語言的表達。
1.導入
張九齡七歲能文,他的詩,有不少是應制之作。但一些贈答、寫景、抒情的詩篇,感情真摯、詞藻清麗,晚年遭讒言被貶后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風格轉向樸實而且遒勁寄興諷喻,與陳子昂的《感遇》詩相近,對扭轉初唐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貢獻。后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并稱。清朝人士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道:陳子昂、張九齡“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
2.讀詩
3.解詩,請兩位學生上黑板板書“詩句解讀內容”。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學生問題1:(?)的大海 ——蒼茫的大海與遼闊的大海進行比較閱讀,理由:
①闊大靜謐的意境——聯系“皎皎空中孤月輪”;與“明月”形成的美學對比;
②大海、天涯一致的闊大恢弘的景象。
學生問題2:“生”與“升”比較運用。
“海上明月共潮生”
學生問題3:“天涯共此時”怎么解?關鍵在“共”。
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共”在于共有此明月美景,更在此時寄予明月的相思懷遠之情。(情景相融)
“共”在于: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親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個人的懷遠之情與天下人共通的懷遠之情融合。
(2)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學生問題1:“遙夜”,書下注解“遠隔天涯的夜晚”,是否合適?理解為“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是否更好?
——突出“怨”字。
學生問題2:“竟夕”,書下注解“通宵”,“竟”還有“從頭至尾”的意思,哪個理解更好呢?
——此處理解與前句“情人怨遙夜”相關聯,突出“遙”“怨”。
(3)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學生問題1:“憐”怎么解釋?哀憐?愛?
——愛。愛惜月光,思念遠方。“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師問:為什么要“滅燭”?此處“光滿”和“露滋”能否說明一些問題?
——相思情滿,無處藏身;“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已是深夜,卻難眠。
4.讀詩,學生設置問題,自問自答。
(1)景物題:首聯寫景有何作用?
(2)煉字題:“海上生明月”之“生”,“天涯共此時”之“共”,“還寢夢佳期”之“佳”等
(3)情感題:結合全詩,說說詩人的情感變化。
5.五、背誦詩作。
6.作業:把《望月懷遠》與《春江花月夜》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月”意象的情感豐富性。
[案例分析]
如何有效鏈接師生的詩詞語言通道,這是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步。而這一個通道必須基于學生的語言體系,幫助其有目標地完善提升,且是循序漸進的。借助《望月懷遠》此篇教學案例,淺談如何與學生一起“細讀”詩詞,咂摸語言的張力,從而貼近詩人內心,體味豐富細膩的情感。
1.關注學生語言與詩作語言的距離,咂摸語言的意味
學生解讀第一句詩,出現問題,究竟是蒼茫的大海,還是與遼闊的大海?這就是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且要聯系詩句本身進行解讀。明月為一輪明月,后句有“天涯”二字,哪個更好?在比較形容詞的過程中,詩句的表意與意境達成一致:闊大恢弘的景象、闊大靜謐的意境。
再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句出現了書下注解與學生理解有分歧的現象,引導學生關注詩句的前后關聯。這就要求學生在組織語言表達詩句意思的同時,細細咂摸,通過合理的藝術想象,緊扣上下詩句的語意,讀出字句背后的張力與意味。
2.細讀關鍵詞,品味語言的表現力
古詩詞是精煉的文學作品。每一字的選擇與使用,都是詩人推敲而得,最能見出詩人的功力與讀者的眼光。例如“天涯共此時”的“共”,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親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將個人的懷遠之情與天下人共通的懷遠之情融合在一起,詩句的意境立刻提升到另一個層面。同時,還有另外兩層:共有明月;與共有此情。情景相融,不僅形成詩歌內容的不確定性,還產生一種含蓄蘊藉之美。
3.借助已學篇目,增強語言的飽滿度
在詩詞教學中,很多意象是相通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借助已學篇目,增強語言的親近感;同時打通詩詞,增強詩詞語言的飽滿度。例如《望月懷遠》中,我充分借助了《春江花月夜》中關于月的詩句,幫助學生理解現學詩句,同時也重溫了前詩。“不堪盈手贈”與“此時相望不相聞”同樣的悵惘失落,“海上生明月”與“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相似之處,等等。
4.細讀,還要借助細說,增強語言的準確性與流暢感
讀詩,有助于品詩;而品詩,反過來有助于讀詩。讀也好,品也好,最終都是為了走進學生的內心,讓他們深深感受到詩作的美,并且能表達出來,且是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因而在教學的最后部分,我要求學生能夠基于課堂的理解,能夠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這部分考驗學生不僅要理解了詩作,并且要能夠把握一定的鑒賞角度,準確設問,最后完整表述答案。
細讀也好,細說也好,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成長。學生的“前理解”水平和“前表達”水平都是他們進行深入閱讀的基礎,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考慮到高中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及表達能力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切合實際地開展詩詞教學,準確引導學生“細讀、細說”,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及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