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四蘭
(湖北省吳家山第四小學)
科學素養是指個體對日常生活、社會事物以及個人決策中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會對科學產生興趣并渴望探究,能發揮質疑、驗證的科學精神,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去解答與實踐有關的問題,或者能描述、解釋和預測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的產生及發展規律。對于學生來說,科學素養可簡約地概括為一個人的愛科學、學科學、做科學和用科學的水平。
課堂教學是培養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可以說,每一門學科,都蘊含著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地進行挖掘,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到處蘊涵著“自然是由物質組成的”“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等辯證唯物的科學自然觀,這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科學自然觀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極好教材。比如,在低年級段,通過教材提供的各種具體的自然事物和現象,如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水和空氣、天氣的陰晴雨雪、太陽的東升西落等,進行科學自然觀的有機滲透,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界及其各種自然事物與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求知欲。在中年級段,重點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不要簡單地把“運動”“變化”等概念硬“塞”給學生,而是在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的自然知識、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時,使學生更多地認識和關注自然界的變化,豐富感性認識,積累感性經驗,促進科學自然觀的逐步形成。到了高年級,則重點向學生進行“自然界的物質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教育。在《科學》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質是相互聯系的內容,如種子的萌發與空氣、溫度之間的關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內容,如熱的傳導、月相的變化、生物的進化等。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和科學自然觀的有機滲透,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自然變化規律,并自然而然地明確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明白人類能不斷地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并遵循自然界規律去開發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道理。這樣,學生在小學階段,通過學習、研究自然知識和科學自然觀教育的有機滲透,不僅接觸認識了許多具體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還受到了辯證唯物的科學自然觀的熏陶,初步領悟科學自然觀的一些基本觀點,學習用正確的觀點去看待周圍五彩的自然界和繽紛的自然事物與現象,為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科學興趣是科學素養形成的動力和源泉。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必須將科學興趣的激發作為切入點,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科學興趣。
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感興趣的現象或事物因材施教。比如在講“動物”這一單元內容時,學生原本就對鮮活的動物很感興趣,教學前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對自己熟悉的一種動物進行觀察,指導他們從動物的外形、聲音、喜歡的食物、睡眠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解;然后課堂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與老師同學交流,也可以動手畫出來,學生一下子就來勁了,而且會做得特別好。
教師盡量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可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科學實驗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新教材對一些動、植物及有關自然現象,都配有許多美麗的圖畫。如果能把動感、動畫等同學們喜歡的現代技術引入課堂,那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更大的吸引與促進了。如在上《云的觀測》這一節課時,可以通過制作動畫圖片,很快就能讓學生觀看到三類不同的云,以及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實際上是千千萬萬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從而使學生清晰明了地認識到云的形狀是千姿百態的以及云的本質。
要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活動目標上要把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一起,活動形式上因目標、內容、資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開放的。例如,進行科學游戲(空氣的熱脹冷縮),可以采用討論、辯論、實驗、信息發布會、報告會等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
良好的氛圍能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學校要重視校園環境的科技教育作用,要通過校園、走廊、教室設置科技百花園、科技信息窗、科技知識專欄等,優化校園環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氛圍。
設立科技室,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科技制作能力。如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利用太陽能的機會,增強環保意識,科學老師和科技小組成員可共同制作太陽灶,讓學生認識太陽能的運用原理,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為增強學生科學意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校植物種類繁多的優勢,組織全校同學參與植物標本的制作活動。學生通過植物標本的制作活動,學會標本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實踐,是一種手腦并用的操作活動。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指出,不該說,讀書努力就是好學生。應該說,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才是好學生。各種自然觀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大多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認識的。
小學科學是一門多學科、多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小學科學教師承擔的是綜合教學的任務,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學知識,更需要具有廣博的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和地理等科學領域的知識。駕馭這樣一門知識領域極其廣闊的學科,要求教師必須通曉科學學科涉及的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及時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觀點、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早期的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須從小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學習、為終身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