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楠
(鞍山市第三中學)
在高考的壓力之下,部分教師迫切的希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總覺得課堂時間不夠,要講的內容太多,從而造成了課堂上老師做“演講”,學生在下面被動的記。原以為講的多學生會的就多,考試成績就好,結果適得其反。
很多學生上了高中以后,由于數理化等學科難度的大幅增加,使得學生放松了對英語的學習,覺得英語不拉分。甚至有的學生把英語稱之為“選休課”(選擇性休息)。一來是因為其他學科太燒腦,需要休息一下;二來是因為覺得英語“學多學少一個樣,聽多聽少一個樣”,因此不重視英語。
學生認為只有語法課才是重要的,對教材中的文化直接忽視。而缺乏文化的支撐,英語只有呆板的理論,不能實現發揮真正價值。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創造和諧、活躍、開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問。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擔心失去在學生中的威信,影響教學效果。往往教師高高在上,學生洗耳恭聽,這樣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扼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教師放下架子,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信任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處處關心學生,還學生以自我,使學生在自信的狀態下愉快地學習,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教師要讓自己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是運用同一個目的——愛護他們。因此,批評是誠摯的愛護和幫助。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良好的預習習慣有利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提早進入學習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主要是對新內容進行總體把握,不必看得過細,否則,聽課就會失去新鮮感。而目前,在英語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學起來感到吃力,其原因一是沒把握好預習環節,二是上課時聽課的盲目性、隨意性和新知識點的陌生性。顯然,這種學習狀態下的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只有搞好預習才能增強聽課的目的性、針對性,才能把握新課的重難點,達到預習目的。
(1)初步了解單元知識的基本內容和形式,從每單元開始的方框里了解每單元的基本結構、話題內容、文章體裁。
(2)讓學生自己查閱字典,掃清影響學生閱讀的生詞障礙,熟悉單元詞匯要求,簡單造句,并能聯系舊知識,橫向適當展開學習。
(3)指導學生發展和掌握一些語言形式,如課文中的重點詞匯,短語,語法結構等,熟悉教材,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和中心句。
(4)指導學生劃出遇到的不解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提出和回答若干關鍵性問題,了解文章的大意,從宏觀上把握整個文章層次。
(5)讓學生借助參考書,解決學習材料中的疑點和難點,找到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突破點,為課堂參與做好準備。
(6)檢驗預習的效果,如提些簡單的整體性問題,列出大綱要求的重點詞匯和句型等,讓學生進行比較,使學生看到預習的效果,增強學習達到信心,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嶄新的教學形式,它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它能成功地提供各種逼真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它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空間與機會;它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增強了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使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要充分備課,做好課件,充分考慮好各個環節,要充分注意與學生的互動,課件內容要適度,不要太多;課件內容要有效,不要太雜;課件結構要層次分明,不要太亂。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課件的使用節奏——適時,適度;教師的講、學生的互動、課件的呈現交互進行,有條不紊。運用好多媒體教學,可為課堂教學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