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華
(臨沂第十三中學)
不同的學生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都表現為諸多不同,因此在初中地理學習中知識接受能力也會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對于初中地理教師來說,必須要認識到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不但學生的判斷能力、地理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存在著諸多差別,而且心理因素如情感因素、意志因素、毅力因素、性格因素等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大多教師沒有對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給予充分的關注,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不能因材施教,因此教學效率低下,教學目標設計不合理,不能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嚴重挫傷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提出,學生也有著獨立的人格、具備較大的潛能,是存在較多不同的個體,只有在實際教學中善于應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則可以幫助智力因素較差的學生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這是符合因材施教要求的,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的根基。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分組時要將成績與個性特點相似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內,為其合理制訂學習目標、分配學習任務、設計課后作業,則可以有效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梢砸罁W生的測試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
1.設計合理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的做法設計一定的問題,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獨立思考、解決這些問題,如在學習日界線時,可以提出“有沒有兄弟比哥哥大的現象呢?”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設計不同的問題,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在提問過程中也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如在學習地理濕潤區與干旱區的分布時,要求B層與C層學生只需掌握濕潤區與干旱區的自然景觀即可,而對于A層的學生則要求他們研究為什么黃河水量與珠江水量不同?可以提示學生在課本上找到答案。
在當前地理課堂教學中,大多教師應用班級授課制的做法,其具備一定優點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不足。不同的學生接受地理知識的能力不同,所以在相同的班級學習中,如果教師應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則每一名學生獲得的地理知識則會產生不同,同時也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所以,要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將其歸為一個學習小組,開展分層教學,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當前地理教學中設計了相同的教學目標,如果教學目標設計過低,只照顧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那么優秀生則感到自己的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大量課堂時間白白流逝,教學目標設計過高,又不適合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雖然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也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依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如針對A層學生則制訂知識遷移、提高能力、開展創造性學習的學習目標。針對B層學生可以制訂綜合性與提高性的學習目標。針對C層學生可以設計掌握基礎知識與開展基本訓練的學習目標。
課后習題的設計也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如可以設計記憶類作業、鞏固類作業、拓展類作業、探索類作業、開放類作業等多個層次,在設計課堂作業時,要保證作業能夠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可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如針對A層學生設計開放類與探索類作業,針對B層學生設計拓展類作業,針對C層學生設計記憶類作業。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引入新型教學方法,而分層教學法就是一種最為明智的選擇,可以同時兼顧全體學生的發展,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