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
(哈爾濱市呼蘭區東方紅小學校)
高效課堂,一是體現效率的最大化,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所接受的知識量;二是體現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衡量課堂高效,一看學生掌握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關于教學內外的情感與態度的變化;二看教學效果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三看師生整堂課程是否是一場愉悅的互動活動。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存在著與此相矛盾的情況,這些情況也是長期持續“低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用“成績”說話,一方面讓一部分語文成績不好的學生不能用正常的、良好的心態去上語文課,另一方面因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導致老師對學生、學生對同學都會產生一種誤會。應試教育影響深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分數是不是上去了,考什么學什么,將本來可以描述大千世界的語文框在了課本和作業中,不僅老師教的累,學生也是因為大量的背誦任務和課后作業對語文失去了學習興趣。這是高效課堂應該改變的現象,更是素質教育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老師教和學生學,在低效課堂與高效課堂中是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的。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是老師教得多,學生學得少,而高效課堂則是老師教得少,學生學得多。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與“一言堂”模式,依然占據多數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們被動學習,不僅沒有想象中的學習效果,更是嚴重的扼殺了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高效的語文課堂,最外在的表現就是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是以學生為本的重語文素養培養,輕分數排名的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的展開想象,敢于從課本走出來,在生活中、游戲中感受語文,在語文主題活動中、趣味競賽中去應用語文知識,這種正確的認知與科學的引導,不僅讓小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探究語文知識,更是給學生提供了學生多元的選擇,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海洋遨游的快樂。
高效課堂是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和最終目標,更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平臺。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對事物認識與評價的重要啟蒙課程,只有打造高效課堂,將繁重的課業負擔轉化為豐富的學習活動,實現小學生被動式學習向主動發展的趨勢。從傳統的認定一個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一條路走到黑地去硬性完成教學目標,再到高效課堂中將教學目標作為引線,以此進行知識拓展與延伸,是學生內心的呼喊更是新課改與素質教學的重要要求。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實現老師少教,學生多學最有效果的方式。自主學習是改變“填鴨式”與“一言堂”的第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去探究,用創造性思維去加工,讓課本上的語文變得活躍起來。比如在學習課文《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出一些著名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來認知,之后可以根據學生舉手情況來讓學生發言,自己曾經去看過的難忘的景色。學生的陳述其實是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看到美景時的快樂,帶著這種心情,教師可以說:“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過這么漂亮的地方,那么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去桂林看一看,回家你們可以把今天我們一起看到的美景再講給爸爸媽媽,好不好?”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以“旅游”的心態去探索、去理解這篇課文,效果定是與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不一樣的。這種自主學習探索的心態,是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目標式任務。
輕松的學習氛圍,是師生進行一段雙向激發,愉悅交往過程的必要環境與背景,利用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勞逸結合,在活動、游戲、表演中掌握語文知識。比如在學習古詩時,可一改傳統教學方式中“先朗讀后翻譯然后背誦做習題”的狀態,教師可先將關鍵詞、字進行精講,然后再分組讓學生進行描述或者表演,教師做好總結與補充。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會因為注意老師的精講字、詞而深入理解,也會因在表演過程中的一些小問題被同學或者老師指出而更加印象深刻。情景式教學作為高效課堂中不和或缺的教學模式,在無數語文課堂中屢試不爽。
高效課堂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高質量的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只是以目標為重點讓學生進行“百米沖刺”,對于學生來說不僅身體與精神壓力大,更是感受不到“沖刺”時兩邊的美景。而將教學目標作為引線來進行知識擴展,讓學生在一個豐富的教學元素中循序漸進的完成教學目標,無疑是學生輕松掌握語文知識的重要渠道與手段之一。語文絕不是課本中僅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目標進行知識拓展與延伸,讓學生接觸到更有意思、更貼近于生活的語文,對于高效課堂的打造,是非常關鍵、效果非常明顯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小學生的年級,不能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就應該利用好小學生的注意力“休眠期”來進行知識拓展,即通過講故事等方式,讓學生可以適當的休息,讓學生用最飽滿的狀態來完成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必須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需要入手,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在不斷探索與研究中,向高效課堂的要求逐漸靠攏,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開辟出一條有效途徑,讓小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將沉重的課業放下,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高效課堂的實施,使小學語文課堂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