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前些日子,有幸接待了兩位日本友人,他們帶著先進的農業技術來到中國,想讓他們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在中國農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中一位友人已經60多歲。他講述了他某項產品產生的過程,原本他的家族是做礦山開發的,擁有四座礦山,其中有一座瓷土礦。他發現在礦坑周圍的松樹生長得特別好,然后他就開始研究是不是礦山上的物質可以讓植物生長得更茂盛。最終得到一個產品,在農業種植中作用明顯,不但可以提高產品,還能改善品質。目前日本農業部門準備全面推廣這個產品,他也是滿懷信心地來到中國,希望這個產品能有更大的發展。
這位友人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現象,后又深入研究,才進入到完全不同的行業。他們對待自己的產品是嚴謹的,對于自己從事的事業是慎重的。他們的產品之所以得到院校、科研單位、推廣部門的重視,是因為經得起推敲,而不是一時興起,跟著別人炒作概念。所以他們也有信心走出國門,到國際上推廣自己的產品。在他那不緊不慢的敘述中看得出,他不僅僅對自己的事業非常喜歡,而且對新涉足的行業也研究得非常透徹,各種實驗報告、各種監測資料等。他在介紹產品的發現過程中,并沒有用國內那些常用的詞語,諸如多少位博士了,多少位碩士了,多少次試驗,多少道監測等等,反倒覺得這個產品被他們創造出來時那么的自然,而不是刻意制作。讓人尊重的是他們做事的態度,他們的創新是有基礎的,他們的描述是自信的。
反過來看看我們國內的農資市場,什么產品掙錢,企業一窩蜂做,什么概念高大上,行業內一起炒作。銷售手段更是不斷更新,宣傳用語越來越大膽。自創權威機構為自己的背書,不按照國家規范標識印刷包裝,而是將迷惑、誤導農民作為目的。對于一些貌似新產品的東西,更是吹的沒邊沒沿。生物有機肥,有益菌含量更是從每克2000萬個到50億個,想咋寫就咋寫呀!各種技術不是中科院,就是農科院,要不就是某某大學,這些覺得競爭力不夠,索性就來著進口技術、進口原料、國際大師,反正農民也不懂,別說農民不懂了,其實市場管理部門也不懂。
行業發展,企業發展確實需要創新,但是更需要實實在在的創新,看看這位日本老人的創新,感覺我們現在很多創新產品還有差距,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企業的發展,更需要有良心的發展,否則天天跟著行業內炒概念永遠都是在落后。如果每家企業都堅持自己的特色,按照自己行業內積累的優勢,不斷地自我創新,再過若干年后,相信我們的每家企業都可以走出國門,向國際農業做出應有的貢獻,盲目的炒概念式的創新,只能讓企業感覺疲憊,讓行業越來越混亂。我們需要真的創新、有基礎的創新、站得住腳的創新,中國制造需要實實在在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