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實習記者 李鑫

觀摩活動現場,觀摩團成員相互交流。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時值梅雨季節,安徽省寧國市中溪鎮石口村示范田里的水稻長勢喜人,雨過天晴后的秧苗更顯蔥綠。
近日,來自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安徽省農委、宣城市農委、寧國市農委、各省市縣土肥工作站的相關專家,以及包括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12家企業員工,組成觀摩團,由安徽省寧國市的這塊示范田開始,展開了為期一天的化肥減量增效試驗示范觀摩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此活動為實現農作物合理施肥、增產增效等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依據和技術積累。
在環境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拼資源、比投入的方式來提高糧食產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高的對高質量、綠色糧食的需求。因此,如何能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產量的前提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生產效益,變得愈發迫切。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此次在新型肥料示范區內安排了12家肥料進行大田示范,每家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用地一畝,在相同土壤環境、氣候等條件下,設計出不同的施肥方案,科學種植,并共同走出一條高產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試驗田有兩大目標:一是減肥,二是增效。”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農化服務中心負責人董慧表示,司爾特水稻試驗田所使用的“原漿合成-護土營養肥”技術是在測土基礎上,根據水稻的需肥規律及肥料效應,提出的科學配方,同時特別添加了本地區缺乏但水稻敏感的硅元素以及特殊肥料增效劑,改變農民的常規施肥模式,極大程度上實現了減肥增效,肥料的投入可節約成本30余元/畝,而水稻每畝卻可增產約8%,這樣一來,每畝地可增收140元左右。
化肥的減量增效離不開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實現減肥增效,首先要做到配方科學、用量合理、時間匹配、施肥方式高效,此外,還要將不同的農業技術集成起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司爾特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專家江榮風指出,只有將施肥技術與施肥機械相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的成果與企業的生產技術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化肥的減肥增效。
據悉,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的全國首家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便是一個集科研、教育、培訓、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土壤數據平臺。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為全面了解全國土壤性狀、種植結構及農民用肥習慣等,司爾特公司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調查,歷經3年時間打造出被稱為“司爾特鎮館之寶”的“季前早知道”互動演示平臺。該平臺收集了全國各地2000多個縣市的土壤樣品,為構建土壤數據庫、農業氣候數據庫積累了豐富的原始材料,為測土配方施肥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
“這一平臺通過對不同地區的土壤顏色、質地、養分含量的觀察和分析,切實幫助農戶與技術人員面對面溝通交流,在提高農戶產量、質量的基礎上實現化肥減肥增效。”該負責人表示道。
自2005年以來,我國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度重視,以優化和穩定糧食生產,促進綠色農業發展。觀摩會后,江榮風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培訓班上介紹,近年來,我國化肥利用率顯著增加,化肥消費年增長率有了明顯降低,2015年為0.44%,從2016年開始為負增長,年均增長率為-0.31%。但化肥的總體用量依舊較高,由此可見,我國化肥減量增效具備一定發展潛力。
科學技術的落地關鍵是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培訓農民9.3億、技術骨干9.1千萬、肥料營銷人員2.1千萬,參與現場觀摩等各類培訓的農民共計7.9千萬人次。“要讓農民認識到,施肥要施配方肥是減肥增效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環。”江榮風進而談道,未來化肥的發展方向是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運用,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水平,開展廣泛的技術培訓,才能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普及,才能永葆綠色農業發展之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