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韓瑋

“一個老人,一部電話,一輛車”,田立仁的“三一公司”在中阿是傳奇一般的存在,從供銷社到農資店,田立仁的故事總是讓人拍案叫絕。在與筆者談起他與撒可富的故事時,這位古稀老者侃侃而談,也逐漸把我們帶入到了那段農資人的崢嶸歲月中。
1975年,結束了“上山下鄉”生活的知青田立仁來到河南省確山縣供銷社辦公室工作,這是他43年供銷情緣的開端,也正因為在供銷社的磨礪與積淀,為他的農資生涯及輝煌的撒可富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6年,田立仁來到駐馬店市農資公司擔任領導工作。當時國產肥料資源匱乏,撒可富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復合肥品牌,只作為獎售肥供應,極少在市面流通,也正是那時,撒可富可靠的質量和良好的口碑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個時間節點,國內用肥還主要依賴進口,美國、俄羅斯的肥料流通較多,撒可富的出現可謂是意義非凡。當年,中阿公司全套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原料也均是進口的高級原料,加上在生產各個環節的嚴格把控,撒可富肥料的質量完全可與進口肥料匹敵,但由于那時的化肥還屬于計劃經濟商品,所以并不是每個農戶都能都夠享受到撒可富帶來的增產增收方面的巨大幫助。
1998年,轟轟烈烈的化肥流通體制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剛在駐馬店棉麻公司走馬上任的田立仁響應供銷社號召,搞起了綜合經營,其中一項就是他已經非常熟悉的農資業務,而撒可富也就當仁不讓的成為了他的第一選擇。當時的市場還處在上升初期,并未完全打開,但撒可富銷量卻達到了4000多噸,成為了棉麻公司的主要營收板塊之一。這讓田立仁看到了農資市場的無限商機,在商場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他非常清楚,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化肥市場的爆發即將到來。
2000年,田立仁的駐馬店市仁豐農資有限公司成立。此時的他,對撒可富的產品已經了然于胸,產品的自信已經建立。他從農校聘請了多位畢業生來做技術推廣,同時還配備了四臺宣傳車,前期的推廣宣傳投入就花費了近100萬元,田立仁說:“100萬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但我為什么敢投入?因為我了解撒可富,多年的市場經驗告訴我,市面上的產品,在效果上沒有可以與撒可富相提并論的,只要推廣方法得當,上量是遲早的事?!?/p>
前期的良好投入換來了銷量的迅速增長,但對于田立仁來說,他更加關心的是如何提升渠道效率,提升服務質量。時值六月下旬,是農資行業典型的淡季,田立仁的門店所在的農資一條街十分冷清,其他店鋪都是大門緊閉,而他的業務員已經下到基層零售店開始收款了。筆者驚訝之余,也產生了疑問,如此高效的渠道運作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據田立仁介紹,他從來不搞人海戰術,公司的員工都是以一當十,能力出眾。最關鍵的是,他在每年的淡季都會提前對市場進行分析預判,早于廠家出臺政策,憑借著多年的市場經驗和誠信經營的良好口碑,基層零售商都十分買賬。每年,將近80%的貨款都在淡季完成了預收,待貨物一到,直接從火車站定向發往各個零售點,流向明確,節省了倉儲費用,而且在淡季發貨,運費成本也節約不少,而整個環節中節約的各種費用又通過政策全部讓利給了客戶,在這種良性循環的運作方式下,極大的調動了零售商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他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對于未來,田立仁也有著自己長遠的打算,他說:“雖然我現在年事已高,但我不想看到駐馬店市場的撒可富銷量在我退休之后走下坡路,十幾年的并肩作戰,這份感情是無法割舍的,讓撒可富越來越好,對于我來說,是一份責任。”今年,他又吸收了幾位能力突出,踏實肯干的年輕人加入到團隊中,他希望將自己的衣缽傳給這些對農資事業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也希望撒可富的事業能在不斷的傳承中邁上新臺階,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