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焦自宣
近年來,隨著農民種植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農業生產頻傳捷報,各地不同作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豐產。按理說,豐產本應是件好事,但事實卻是豐產不豐收。伴隨著豐產而來的,是供給過剩造成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幾乎每一種作物上市,都能夠聽到關于“滯銷”的傳聞。農產品“滯銷”可以說已司空見慣,嚴重制約著農民持續增收和各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產品滯銷只是當前我國農業區域發展不均衡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之一,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政府也制定了很多方針政策,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資行業作為非常重要的支農產業,其行業的發展與農業的發展緊密相連。農業的發展受到制約,農資行業的發展也將受到影響。農產品“賣難”是一個多年來困擾農民、困擾農資企業等涉農企業的問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農資企業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否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這一融合發展對于農民持續增收意味著什么?對于農資行業持續發展意味著什么?對于農業的持續發展又意味著什么?《中國農資》記者為您獨家解讀。
4月份,菠蘿剛上市之時,記者曾有幸前往我國的“菠蘿之鄉”——廣東徐聞進行采訪報道。當時記者了解到,今年的菠蘿收成不錯,價格也令人滿意,每斤菠蘿售價為0.5—0.6元,果農臉上個個帶著笑顏。為了推動菠蘿銷售,4月28—29日,徐聞縣舉辦了菠蘿文化旅游節。菠蘿價格在推動下一路高漲,賣到每斤1.3—1.4元。而僅僅過去兩個月,菠蘿價格卻從天上掉到了地下,“大量菠蘿爛在地里”的新聞也鋪天蓋地的出來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采訪中,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天年紅農資有限公司的戚桂梅告訴記者,目前當地的菠蘿存在嚴重的滯銷問題,2毛錢一斤都無人問津,菠蘿賣出去還不夠人工采摘的費用,大量菠蘿爛在地里。為了不影響下一季的播種,有的農民直接將地里熟透的菠蘿對外免費開放,任人采摘,只要能夠把菠蘿清理出去就行。看著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菠蘿淪落到如此地步,果農的心在滴血,卻又無可奈何。
其實不僅僅是菠蘿,單就今年而言,年初就有西紅柿、辣椒、土豆、蘋果滯銷的傳聞,蒜薹、大蒜更是在去年的基礎上愈演愈烈,大蒜價格創十年新低,與菠蘿差不多同期上市的荔枝也沒能幸免,北京8元一斤的荔枝在廣西5毛一斤都無人問津。
縱觀這幾年不難發現,農產品滯銷仿佛成了一種潮流,更成了一種常態。暢想一下:一群瓜果蔬菜在一起聊天,其它農產品都滯銷了,就一個沒滯銷,其它的就會說它:“你看看,我們都滯銷了,就你沒滯銷。說明啥?說明你不受歡迎,沒有人愿意種你啊!”這也說明了造成滯銷的第一個原因:產量太大。
由于我國的農業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民無法獲得精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另外,在我國當前的小農經濟下,農民對于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每年在決定種植品種時,更多地受當前價格的引導,盲目跟風種植,大面積擴產,從而造成第二年供需平衡失守,農產品滯銷。
其次,便是組織化程度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的農場主和家庭農場不斷涌現,不同規模的合作社及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形成,但散戶依然是生產主體,且大多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制度和經營仍存在很多問題,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組織化程度太低的現狀也就導致了不能有效地組織生產和銷售,無法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
第三,流通渠道不通暢。大多農民只知道種,卻不懂得銷,有的可能與當地的一些加工企業、大型超市等達成了合作,而有的只能放到市場上任人選購,遇到當地的市場容量難以消化大量的農產品時,農產品滯銷的現象就隨之出現。
第四,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糧食價格低,很多農民嘗試著向種植經濟作物轉型。以大蒜為例,大蒜屬于偏大田型的經濟作物,管理較為粗放,而經濟價值比大田作物要高,很多農民蜂擁而上,從而導致蒜價暴跌;另一方面,高品質農產品不足和低品質農產品過剩的矛盾。以菠蘿為例,造成滯銷的菠蘿大多是傳統的老品種,品質較低,而相對品質較高的金菠蘿和鳳梨卻依然搶手,價格始終維持在2.5—5元之間。
農資行業作為重要的支農產業,只有農業持續發展了,農資行業也才能持續發展。果賤傷農,農產品滯銷,種地不賺錢,會嚴重打消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和降低農民農業投入品的消費欲望,這也是近年來農業端化肥需求不旺的原因所在。
不少農資企業家曾說:農資行業不應該只考慮如何賺農民的錢,也需要考慮如何幫農民掙錢!農民掙到錢,農資企業才能從中獲得收益。可是,如何幫農民掙錢呢?
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賣難”的問題。只有將農產品變現才能保證農民的收入,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其實很多農資企業已經在探索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如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采用訂單農業等方式為農民牽線搭橋,與上游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成合作,保障農產品的銷售。
廊坊綠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踐行者。十年前,廊坊綠園農業生產資料公司總經理楊春華就在思考如何解決農民“賣難”的問題,并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她首先從選種入手,通過幾年的試驗選出了適合當地氣候、抗旱、抗凍的小麥品種,保證了小麥的質量。然后通過自身渠道優勢,幫農戶與當地的面粉廠達成對接,對高質量的小麥以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統一收購,實現了多方共贏。
當然,其中要做的工作并非三言兩語便可說清,但可以看出來,其在解決“賣難”的問題之前,首先解決的是農產品質量問題。只有高質量的農產品才能保證其具有競爭力,也就不愁銷路;第二,有組織的管理。單有優質的種子并不能保證農民就能種出高質量的農產品。俗話說:“三分靠種子,七分靠種地”。如何有組織地規范農民的田間管理才是其中的關鍵所在;第三,就是渠道優勢。普通的散戶甚至小型的家庭農場難以接觸到上游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即使能夠有所接觸,其個人信譽度也難以為合作達成提供保障。這時候,一家具有實力的農資企業在中間成為一個“擔保人”的角色,才是點睛之筆。
綜合前面所說其實可以看出來,造成農產品滯銷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組織、沒有引領、沒有形成品牌農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得不說,國家鼓勵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是一項非常正確的解決方案,但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而農資行業作為一個與農業緊密相連的行業,相比于其他行業而言更加了解基層市場情況,相對于農民則具有信息、技術、渠道等方面的優勢,能夠有效地起到組織和引領的作用。而通過這一系列操作,企業對市場的掌控力將會大大提高,不僅僅解決了農民“賣難”的問題,也解決了自身“賣難”的困擾。
農業是一塊廣袤的土地,也是一個廣闊的平臺,農資企業想要在這個領域站穩腳跟,就需要向農業深處扎根,打造自身產業鏈閉環,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橫向、縱向立體化發展,向產業鏈各環節要效益,農資這棵苗,才能夠枝繁葉茂。
農資行業的發展與農業緊密相連,農資企業所具有的技術、信息、渠道等優勢使得農資企業在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具備無與倫比的先天條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為農資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上所說,很多農資企業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打造訂單農業,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也有很多企業利用自身的產品優勢,打通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培育了自己的品牌農業,從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帶動了地方農業發展。例如,黑龍江倍豐集團農資有限公司旗下的“龍稻”大米,煙臺眾德集團的蘋果、櫻桃等;
也有企業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構建了為農綜合服務平臺,提供種、藥、肥、貸、險、收等綜合業務,開創了多元化、深層次發展的新局面。例如安徽豐樂農化有限責任公司、安徽輝隆農資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其中,在剛剛召開的輝隆投資集團暨輝隆股份干部大會上,輝隆股份董事長、總經理劉貴華將下一步的工作重點設定為“堅持做強主業,堅持以貿促工、以工興企、工貿融合、優勢疊加”。他表示,要憑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獨特經營模式,建設一個“服務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輝隆股份。以配送中心、加盟店為基礎的輝隆連鎖網絡,要繼續打造現代農業綜合服務“4S”店,從“產品貿易商”向“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商”轉變,讓農民種田找輝隆、買農資找輝隆、賣糧食找輝隆。
也有企業憑借自身的技術研發優勢,不斷延伸產業鏈,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構建了現代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循環體系。以山東谷豐源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為例,為應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和不斷提高的農業發展需求,谷豐源在不斷豐富自身產品結構的同時,緊緊圍繞生物技術的研發,不斷延伸生物產業鏈,致力于糧食及食品安全,發展生態農業,做強做大健康產業。一方面,成立山東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生物酶解法提取可溶性大豆多糖,作為食品原料廣泛應用于乳制品、奶業加工等,產品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成立山東佰安瑞生物藥業有限公司,采用生物萃取法生產磷脂酰絲氨酸產品,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產品一經推出備受推崇。同時,建設了占地2600畝的豐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并不斷完善園區建設,生態園由最開始的試驗示范到后來的集觀光旅游、采摘、育苗等一體發展模式已日趨成熟。
可以看出來,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農資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優勢不同有很多的切入點能夠介入其中,并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了自身服務的全面性,提高了企業競爭力,通過不同方式逐漸形成了企業自身循環發展的產業鏈閉環。
當然,也必須承認目前很多企業都處于摸索階段,沒有一個非常成功的藍本可供參考。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徐東奎就告訴記者,術業有專攻,不能盲人摸象。農資企業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最大的問題在于人才的儲備,現有的管理結構不一定適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何能夠引進專業的人才,是實現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
近幾年,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同時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編制了《“十三五”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四個《意見》和一個《規劃》,構建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
6月15日,在農業農村部新聞辦舉行的“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提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通過落實政策引導融合、創業創新促進融合、發展產業支撐融合、完善機制帶動融合、加強服務推動融合等措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初步形成,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7月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宗錦耀在答記者問時說,從2015年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安排了121億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現在農村融合發展呈現出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利益連接、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新格局。
行業內很多人表示:農資行業不好做,糧食價格低迷,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農業需求不旺,化肥不好賣。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都在呼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扎根農業的農資行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在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利益連接、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農村融合發展新格局下,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手記
扎根農業方能枝繁葉茂
2017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得到進一步細化。要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其中一條就是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其中明確要求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農資行業作為重要的支農產業,在實現質量興農發展目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和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而且,當前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農資企業僅靠豐富產品結構,擴展發展廣度并不足以站穩腳跟。唯有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才能真正扎根農業領域,從而向下游延伸,提高企業的發展深度,讓企業立體化發展,從農業產業鏈的多環節汲取營養,才能讓企業發展的枝繁葉茂。
盡管當前農資企業還在摸索前行,但很多農資企業都已邁出了符合自身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步伐,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對這些企業案例的總結和分析可以發現,各農資企業的優勢不同,其切入點也有所區別,有發展訂單農業的,有發展品牌農業的,有發展為農服務綜合平臺的,也有發展生態農業的……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這些企業切入點雖然不同,但毫無疑問都能為企業自身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資企業扎根農業領域,也才能和農民形成一個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農民的賣難問題自然就成了企業自身的難題,只有帶領農民一起去對接市場,才能從根本解決農民賣難問題,隨之農民持續增收問題以及當地農業持續發展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農資行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才能真正激活。
當然,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具有足夠的人才儲備,認真研究當地的農業形勢,再結合企業自身優勢,才能邁出正確又堅實的的步伐。
正如輝隆所描繪的“讓農民種田找輝隆、買農資找輝隆、賣糧食找輝隆”,不久的將來,隨著農資企業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一藍圖將在各地成為現實,也將涌現出更多的“輝隆”式農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