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南昌 330013)
西方語用學大師維索爾倫(1999) 提出了語境順應理論。根據語境順應理論,翻譯過程的本質其實就是譯者在語言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主動或被動進行的對語境選擇和順應的過程。因此,根據語境順應理論,譯者應具備語境選擇的能力。
譯者對語境進行選擇的根本原因是語言本身存有相互關聯的三大屬性,即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所謂變異性,指的就是語言本身所具備的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屬性;商討性指的是語言本身并非是規則或者不變的,而是存有諸多可變性的原則和策略的,應基于此做出適當地選擇;順應性是指在一系列可供選擇的選項中,譯者能夠做出合理的商討性語言選擇,從而使得語言特性能夠達到成功或者十分接近于成功。在語言的三大本質屬性中,順應性可謂是核心,譯者在翻譯典籍時,要基于語境順應、語言結構的客體順應以及動態順應過程來對語言的運作規律做出具體、全面地闡釋。
從語境順應理論來看,在對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時,譯者在進行語境選擇時,常常遇到三方面的語境順應和選擇問題:第一是原文作者、譯者以及讀者之間交際語境的轉換;第二是譯文語言結構語境的轉換;第三是原文和譯文的文化語境轉換問題。以下從語境順應理論的視角,來探討目前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問題。
隨著文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一方面不斷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另一方面,不斷加快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近年來,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典籍通過英譯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然而,從語境選擇和順應的視角來看,當前我國在少數民族典籍方面的翻譯質量并不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根據語境順應理論,在對少數民族典籍進行英譯時,譯者必須做好原文作者、譯者以及讀者之間交際語境轉換。然而,筆者發現在翻譯少數民族典籍的實際工作中,不少譯者為了更好地展現原作風貌,都不假思索地完全遵照原文字面進行翻譯,不注重語境的轉換。這種譯法導致西方讀者在閱讀時很難理解。因此,譯者在英譯少數民族典籍時必須做好原文作者、譯者以及讀者之間交際語境的轉換。比如,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有不少關于民族本身的神話故事,它們被寫入到詩歌作品中,在對此進行翻譯時,如果譯者不加以解釋,那么西方讀者在讀到這些神話故事時就難免會產生諸多困惑,從而難以正確理解作品含義。此外,也有一些譯者一味地迎合西方讀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進行了大幅度地修改和刪減,從而使得譯作和原作差別較大,這也導致翻譯的質量較差。從語境順應理論來看,這都是沒有做好原文作者、譯者以及讀者之間交際語境的轉換。
由于少數民族典籍類型眾多,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轉換譯文的結構語境。例如,按照題材來分,少數民族典籍可以分為史學、詩學、醫學、宗教以及藝術等;按照體裁來劃分,又可以分為詩歌、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等。在翻譯過程中究竟選用何種語篇組織模式,要根據具體的題材類型來選擇。然而,根據筆者的調查發現,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有些譯者并沒有注意少數民族典籍譯文的結構形式,譯文并沒有體現出原文的結構,比如一些詩歌類的典籍以敘事小說類譯文進行翻譯。還有些譯者翻譯時不考慮西方讀者的認知和閱讀習慣,盲目順應原文結構形式,導致譯文晦澀,不利于西方讀者閱讀。
少數民族典籍蘊含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在翻譯少數民族典籍時,譯者要想精準翻譯、完整翻譯,那么就必須準確把握和理解典籍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從語境順應理論來看,當前一些譯者很難將少數民族典籍中的文化語境準確表達出來。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少數民族典籍寫作年代久遠,經過多年的時代變遷,當前的表達方式和生活習性等已和民族先人存有較大差異,所以現代譯者很難正確理解和把握;二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沒有運用科學的翻譯策略,不能準確地將那個年代的語言交際習慣表達出來,因而譯作質量難免較差。
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質量關系到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也會影響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效。因此,基于以上從語境順應理論視角對我國當前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問題的分析,本文相應地提出了以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策略。
根據語境順應理論,翻譯過程中原文作者、翻譯者以及讀者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因此,譯者在翻譯典籍時,要根據作品特點、具體語境以及譯文讀者,來對語境進行轉換。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了滿足西方讀者的文化需要,從而做出的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因此,在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過程,譯者首先要注意交際語境的選擇與順應,具體來說,要注意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轉換:
1.做好原作者與譯者之間的交際語境轉換。在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過程中,英譯可以說是在原作者和譯者之間的一種交際,因此,首先要做好原作者語境與譯者語境之間的轉換。這就要求譯者要根據少數民族典籍的實際語言結構以及生存語境,相應地做好語境的選擇和轉換。從根本上來說,一個譯者要想準確把握民族典籍,就必須站在作者生存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來進行考慮,而且還必須通曉作者那個民族的語言文化和認知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準確把握典籍的內涵,才能真正地做好典籍的英譯工作,從而達成有效交際。
2.做好譯者與西方讀者之間的交際語境轉換。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不僅是簡單的字面翻譯,更重要的是它是譯者和西方讀者之間的一種溝通和交際。在這過程中,英語是溝通兩者之間的一個媒介。因此,在譯文中,一定要注意是否符合英語的語言特征,注意譯作是否合乎西方讀者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只有在翻譯典籍之前,扎實了解西方讀者的社會背景和語言語境,才能做出科學的翻譯策略選擇,從而精準、正確地表達出來,實現譯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根據語境順應理論,譯文結構語境的選擇指的是譯文在語言層面上的相關選擇,比如說語言、語體、語音、詞匯和句法的選擇,又比如說句子組織、語篇類型、信息結構等的選擇。翻譯并非簡單地將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其關乎到源語和譯語兩種語言結構的選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譯文不僅要在遵守語言結構的基礎上準確表達原文含義,而且還必須順應原文的語言結構,因此,對于譯者的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同時,對于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本,即使是同一語種作品,其本身的內部銜接狀態、語言線性序列方式等也可能存有差異,所以譯者必須準確把握譯文的結構語境,做好選擇和順應。結構語境的把握,不僅會影響到譯者對于譯文內涵的理解,而且還會影響到譯者譯作的整體質量,比如說語篇模式選擇、句式語氣的選擇、詞匯色彩的選擇等,因而為了更好地達成傳播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譯者必須做好少數民族典籍結構語境的選擇與順應。
1.根據原文做好結構語境的選擇。如前文所述,少數民族典籍種類豐富,體裁和類型各有不同。例如,《磨經布洛陀》是我國壯族的一部創世史詩,詩句長達數萬行,且字里行間都展現著浪漫主義色彩。作為一個長篇敘事史詩,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生動形象,且在詩句的格式上,對仗工整,屬于五言押腰腳韻詩體。因此,譯者在翻譯此部作品時,要想做好翻譯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調查和研究源語文本的風格和特點,根據原文語體的具體特征,做好整篇譯文的格式安排和調整,盡可能地給西方讀者展現原文風貌,包括音韻、節奏、情感和意境等。由于史詩有著較為固定的形式,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脫離了具體的詩歌形式,那么詩歌的內涵將無法準確傳達。
2.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做好結構語境的轉換。如果在翻譯少數民族典籍時,一味地遵照原文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去翻譯,那么可以說,這樣翻譯出來的譯作必定難以幫助西方讀者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一些少數民族典籍由于年代較為久遠,原作者并沒有用現代文學創作的形式對作品進行章節劃分,如果譯者也是這樣不分章節地進行翻譯,這很可能導致西方讀者難以順暢地閱讀。這就需要譯者根據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做好譯文結構語境的轉換,以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為基礎,適當地對譯文進行章節劃分,便于西方讀者閱讀。所以,在對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時,譯者也要一定兼顧西方讀者的可接受性,對譯文的結構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變,讓西方讀者更加容易閱讀和理解。
在少數民族典籍語境選擇與順應的過程中,做好文化語境的選擇與順應也非常重要,具體來說,就是指在譯文語言的運用中,必須要兼顧考慮少數民族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做出適當的語言選擇。在少數民族典籍的文化語境構成要素中,不僅有時代和社會背景,而且還有人們的心理和宗教信仰。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文化語境影響中,譯者必須做好語言選擇。同時,譯者做出的語言選擇又會反過來對譯作的文化語境產生影響。換言之,文化語境的順應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并且是語言構成要素和語境因素之間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
1.要求譯者具備一定的雙語能力。少數民族典籍的創作歷史較為久遠,譯者和讀者的文化背景又不盡相同,所以要想使得譯作能夠被西方讀者讀懂,就要求譯者具備一定水平的雙語能力,且要熟知兩種語言背后所代表群體的生活傳統、意識形態以及文化發展的過程等。在文化語境的選擇與順應中,譯者是核心,是整個翻譯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除了決定和影響著源語本意的取舍、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外,還有語言結構、情感等的選擇。
2.采用恰當的翻譯方法。除了要求譯者具備一定雙語能力外,譯者能否運用恰當的翻譯方法也至關重要。在對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時,為了突出原文的語境,常采用的翻譯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意譯、轉譯和注釋。意譯法常常用于少數民族典籍中譯者不能直接翻譯的語句。在難以找到恰當的同義詞來表達和替換的情況下,就可以運用意譯法來翻譯。在運用意譯法時,可以從整體出發,聯系上下文的含義,在保留原作中語義內涵的前提下,采用脫離原作表達形式的一種翻譯方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準確傳達原作含義,而且也能夠幫助讀者群體更好地理解譯作。轉譯法是指在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下,譯者要結合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和修辭習慣進行典籍翻譯,包括句子的順序、結構、成分和表達方式等,通過轉譯可以讓西方讀者更容易理解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注釋法也是少數民族典籍英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譯者在譯文中添加注釋來幫助西方讀者理解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綜上所述,根據語境順應理論,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就是譯者在語境順應意識的指引下不斷進行語境選擇和順應的過程。從語境順應理論的視角來看,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質量不高,一些譯者或未做好原文作者、譯者以及讀者之間交際語境的轉換,或未選擇順應原文和目標語譯文的結構語境,其譯文也難以表達出少數民族典籍中的文化語境。因此,今后譯者在英譯少數民族典籍時必須做好英譯過程中交際語境、結構語境以及文化語境的選擇與順應,充分考慮原文特點和兼顧西方讀者的文化背景,提高譯文的質量。
[1]王長羽.我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現狀與展望[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1):80-83.
[2]董輝.全球語境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研究:回顧與展望[J].貴州民族研究,2014,(8):217-220.
[3]崔鳳娟.順應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研究[J].民族翻譯,2014,(4):44-48.
[4]黃劍.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現狀和對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41-144.
[5]薛婷.我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困境破局[J].貴州民族研究,2015,(10):131-134.
[6]張志剛,常芳.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譯與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76-80.
[7]崔穎.東北少數民族典籍翻譯現狀與發展策略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117-119.
[8]藍艷芳,顧亞娟.話語語言學視域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2-96.
[9]馮輝.不同翻譯范式下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3):129-132.
[10]蘇慧慧.“語言生態”視角下的廣西少數民族典籍英譯[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5):61-65.
[11]鄭志戀,田美芬.復調與狂歡——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探索[J].貴州民族研究,2017,(9):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