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庚 聶建暉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使用各類應用軟件來記錄自己的點滴生活。與此同時,網絡的開放性也給人們的隱私保護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如何避免個人隱私信息遭到其它機構或公司的濫用,成為了人們的關注焦點。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我國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對于網絡環境下自我隱私的保護意識相對較弱。因此,有必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感知問題做一調查,并探討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的隱私保護意識。本文旨在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感知問題,為提高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保護意識提供理論依據。
隱私信息就是當事人不想或者不愿他人知曉的一些個人信息,并且這類信息無關社會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當事人不情愿他人干涉或者侵入的私事或者個人領域。在新的網絡時代中,基于傳統隱私的相關概念,網絡隱私的概念得以建立。在網絡環境下,侵害少數民族大學生隱私的主要形式如下:
在公眾日常瀏覽的相關網站中,大多數網站都會默認開啟Cookies以便追蹤和分析用戶的使用習慣和信息偏好,以此來提供更為符合用戶個人瀏覽習慣的相關信息。如果用戶瀏覽未默認開啟Cookies技術的網站時,常常會出現未經用戶許可服務器向用戶瀏覽器發送Cookies的情況,且存儲于本地硬盤,當用戶再次瀏覽相關網站時,Cookies便可自動記錄用戶的瀏覽數據、操作活動、消費偏好以及信用狀況。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網絡服務商、網站開發者在未獲得用戶許可的情況下,悄然收集用戶的消費信息,以分析用戶的消費偏好,從而實現精準營銷的商業目的。通過Cookies,相關網絡服務商便可獲得用戶大量的瀏覽數據,通過對用戶的瀏覽網站、廣告觀看類別以及消費記錄等信息加以分析處理,便可掌握該用戶的個人畫像,以此獲得該用戶的消費習慣、經濟狀況等具有商業價值的隱私信息,以此得出用戶的消費需求,從而對該用戶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謀取商業利益。從另一方面來說,電商平臺之所以能夠展現符合用戶需求和消費習慣的商品信息,實現網站首頁的“千人千面”,從而展現更為個性化的電商平臺,是因為電商平臺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通過對用戶大量的瀏覽數據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一些用戶自身都難以察覺或表達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都被電商平臺準確掌握,之后電商平臺再通過數據處理、精準投放等技術手段轉化為商業行為,實現商業利益。如果從好的方面來說,這種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確實幫助了用戶更為方便的購物消費,但是就目前而言,還有部分商家不顧及用戶隱私信息,私自挖掘和分析用戶習慣,然后將其販賣至其它廣告經營者,以此獲取經濟利益。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商業網站利用禮物等方式誘導未成年人分享隱私信息。
網絡的開放性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隱私保護帶來了風險和挑戰。當前,黑客利用系統漏洞或者網絡服務商的網站漏洞來非法獲取用戶信息然后謀取利益的新聞已屢見不鮮。一般而言,黑客在實施信息抓取的過程中,其所展現的侵權行為主要有:通過非法入侵系統或者服務器竊取用戶數據資料、利用技術手段截取用戶的郵件信息,給用戶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同時也給用戶造成了經濟損失。對于用戶而言,電腦操作系統、元器件服務商等都有可能成為隱私信息的收集者和泄露者,為了達成某種政治的、商業的或者經濟的利益,微軟公司通常都會在系統中留有“后門”,以此來獲取用戶在電腦中存儲的資料信息。作為處理器的設計生產商,美國英特爾公司也常常在芯片的設計中安置“后門”,然后在必要的時候通過先前安置的“后門”來獲得特定用戶的資料信息。當然,這些故意設置的“后門”也常常被商業網站和黑客利用。
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隱私保護意識不強、風險辨別能力差以及不良上網習慣等也是導致隱私泄露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的網上購物或者網上沖浪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并沒有特別注意防范不良商家的利益企圖,由于缺乏社會閱歷和相關的知識儲備,在購物過程中,當需要填寫服務清單或者售后服務單時,便不加區分的如實填寫有關自身的詳細信息,從而極為方便的使得相關網站收集到了有用的信息。除了部分網站的誘導外,還有部分學生是為了主動獲取商家提供的免費服務或者小商品,而主動填寫個人信息,比如生活中常見的免費郵箱地址獲取、互聯網接入服務等。通常而言,在使用相關網站提供的免費服務時,網站都會要求用戶提供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學歷、消費偏好以及閱讀習慣等在內的相關信息,從而使得隱私信息的保護受到了潛在威脅。
為了了解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網絡隱私感知現狀,筆者對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總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問卷467份,其中7份由于填寫不完整屬于無效問卷,因此調查問卷有效率為92.0%。以下筆者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分析,對中央民族大學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感知現狀做一分析總結:
為了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感知情況,調查問卷第一部分首先設計了一些網絡環境下的個人隱私信息,旨在了解哪些隱私信息少數民族大學生最為看重。在問題的選項中包括“銀行賬戶”、“手機號”、“網絡支付信息”、“網絡交流記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QQ或者微信等社交媒體信息”、“電子郵箱”、“私人照片”、“家庭成員情況”、“朋友個人信息”、“社交網站與他人的對話記錄”、“網絡游戲賬號”。從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來看,在網絡環境下,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為最重要隱私主要是“身份證號”,占到全部樣本的81.2%,然后是“銀行賬號”,占到全部樣本的75.6%。排在第三位的是“手機號”,占到全部樣本的60.9%。之后依次是“姓名、性別、年齡”(51.3%)、“私人照片”(48.6%)、“家庭成員情況”(45.3%)、“朋友個人信息”(41.9%)、“網絡游戲賬號”(40.2%)。從調查結果來看,“網絡支付信息”(5.1%)、“網絡交流記錄”(3.2%)、“QQ或者微信等社交媒體信息”(1.2%)、“社交網站與他人的對話記錄”(0.6%)等隱私信息并沒有得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關注。從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網絡環境下隱私信息感知情況一般,對于一些重要的網絡隱私,例如;網絡支付信息、網絡交流記錄等依然不夠重視。
調查問卷第二部分主要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和行為。在對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方面,筆者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分別是“1.在上網時,您擔心個人隱私被泄露”、“2.您認為網絡個人隱私泄露會對您造成損害”、“3.您認為在網絡上保護個人隱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4.在上網時,您認為有必要采取各類保護個人隱私的措施”、“5.如果我的個人信息在網上被透露,我會感到很大壓力”。對于這一部分的問題,筆者采用了李克特量表,每個問題后面有1-5個數字,分別代表大學生對問題的認同程度。“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比較不同意”,“3”代表“不能確定”,“4”代表“比較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對每個問題通過計算其均值來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意識。根據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第1題到第5題得分依次是3.21,3.17,3.43,3.32和3.16,介于“不能確定”與“比較同意”之間。從以上調查結果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較弱,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不夠重視。
調查問卷第三部分旨在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的保護行為。這一部分總共設計了10個問題,也采用了李克特量表,同樣每個問題后面有5個關于同意程度的選項。根據對第三部分問題的調查結果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采取的常見的個人隱私保護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以下分別例舉問題和相應的得分):“1.您會經常檢查網絡安全、打開各類防火墻”(4.32)、“4.如果隱私受到了侵犯,您會向身邊的人抱怨并告誡他們”(4.16)、“5.積極運用網站上提供的個人隱私保護工具或者按照網站建議的個人隱私保護建議來保護個人信息”(4.29)、“9.在網絡社交媒體上與人交流時,盡量不涉及各類個人隱私信息”(4.38)、“10.注意刪除在網吧或他人電腦中留下的個人信息”(4.23)。而以下一些措施并沒有得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采用(以下分別例舉問題和相應的得分):“2.我會選擇那些有規范的隱私保護策略的網站進行購物”(2.93)、“3.我積極了解關于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2.87)、“我認真閱讀各類網站注冊時的協議條款,了解相關的權利與義務”、“6.關注個人信息泄露與損失的新聞,并相應做好個人信息泄露的防護”、“7.我不會因為各類促銷或者折扣活動,而在網站上留下個人信息”(1.69)、“8.我會通過搜索引擎定期檢查自己個人信息是否在網絡中泄露”(1.21)。從以上結果可以知道,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采用的網絡個人隱私保護行為和措施較少。
從以上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感知現狀的調查可知,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網絡環境下隱私信息感知情況一般,對于一些重要的網絡隱私依然不夠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保護意識較弱,采取的隱私保護行為較少。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分別從學校與個人兩個角度提出了以下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保護的建議:
第一,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學校應擔負起宣傳網絡個人隱私保護的責任。學校可以通過多個渠道來開展相關的宣傳,例如:民族院校可以開設專門的網絡消費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相關知識的講座,或者在一些“時事與政策”類的課程中向廣大高校大學生普及關于網絡個人隱私方面的相關法律和政策,提升其網絡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
第二,加強校園網絡的監控管理。筆者認為有條件的民族院校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加強校園網絡的監控管理,通過相關設置屏蔽一些安全性低、缺乏個人隱私保護的網站。同時,民族高校的校園網絡可以向少數民族大學生推薦安全且有個人隱私保護措施的網站。
第三,加強相關校園文化建設。高校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筆者認為對于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意識不高的問題,民族院校可以通過加強相關校園文化建設來提升其意識。例如:在校園各類報刊欄內張貼關于網絡個人隱私泄露的新聞,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宿舍樓道里張貼各類保護自身網絡信息措施的宣傳圖片或者海報。
第一,提升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根據前文調查的結果,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較弱,除了從學校的角度加強對其教育之外,筆者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也應該不斷提高隱私保護意識,時刻意識到保護網絡個人隱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上網時,少數民族大學生應時刻警惕個人隱私信息在各類網站中的注冊保存,選擇有良好的用戶隱私保護措施的網站進行網絡購物,不把個人的財務信息及隱私告知陌生人。
第二,積極采用各類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措施和策略。除了不斷提高網絡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之外,少數民族大學生還應積極采取各類措施和策略來保護個人隱私。少數民族大學生要利用各類防火墻、網絡安全工具來保護個人隱私,還應積極學習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認真閱讀網站注冊時的協議條款,了解注冊人的權利與義務,關注個人信息泄露與損失的新聞,并相應做好個人信息泄露的防護。此外,少數民族大學生應注意在網絡購物時,不會因為各類促銷或者折扣活動,而主動在網站上留下個人信息。最后,少數民族大學生應定期通過搜索引擎來檢查個人隱私是否被泄漏。
綜上所述,通過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隱私感知問題的調查,可以了解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網絡環境下隱私信息感知情況一般,對于一些重要的網絡隱私依然不夠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隱私保護意識較弱,采取的隱私保護行為較少。民族院校應注意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加強校園網絡的監控管理和相關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少數民族大學生需要不斷提升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并積極采用各類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保護的措施和策略。
參考文獻:
[1]朱慧,劉洪偉,陳麗,陸濤.移動商務中消費者對網絡信息隱私感知風險的實證研究——基于威脅規避行為動機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 :216-222.
[2]安宓.基于感知控制視角的網絡隱私憂慮實證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 :75-80.
[3]謝剛,李文鶼,崔翀翀.網絡隱私保護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6) :148-150、160.
[4]陳鵬.大學生網絡購物感知風險類型及影響因素[J].中國經貿導刊,2014,(35) :60-63.
[5]申琦.利益、風險與網絡信息隱私認知:以上海市大學生為研究對象[J].國際新聞界,2015,(7):85-100.
[6]嚴翔.研究女大學生感知風險對網絡購買意愿的影響[J].市場研究,2014,(9) :36-38.
[7]陳璐,張玉清,蘇娟.網絡購物感知風險測量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以高校大學生為例[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52-59.
[8]羅曉蓉.沖突與調適——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樣態與管理[J].貴州民族研究,2010,(6) :163-166.
[9]馬玉香,劉青廣.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調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1):177-180.
[10]吳永忠,楊鑫,洪明毅.貴州黔東南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6,(6) :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