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加強人們對油梨潰瘍病的了解和防控。【方法】采用查閱文獻、實地調查等方法,對油梨潰瘍病的發病原因、癥狀等進行介紹說明。【結果】油梨潰瘍病是油梨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油梨的產量和質量。【結論】油梨潰瘍病的防控應以培育健康壯苗為基礎,合理栽培管理為關鍵,精準化學防治為重點,提高油梨樹的抗逆性,增強其抗病抗蟲能力,預防為主、綜合防控。文章主要介紹油梨潰瘍病的危害癥狀、病原菌、發病條件和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詞:油梨潰瘍病;發病條件;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6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7)03-0055-03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或稱鱷梨、牛油果等,隸屬樟科(Lauraceae)、鱷梨屬(Persea Mill),為常綠喬木,是一種非常著名的熱帶、亞熱帶水果,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其果實含油量高,所以也作為木本油料樹種之一[1—6]。油梨國內消費量越來越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在種植幾年后、特別是面積較大的果園中發現潰瘍病發生較重,成為油梨在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影響油梨產量和質量主要因素,嚴重打擊油梨生產者的積極性。本文主要是介紹油梨潰瘍病的危害癥狀、病原菌、發病條件和防控措施。
1發病癥狀
油梨潰瘍病(Dothiorella sp)主要危害油梨樹的主干、主枝及枝條,病斑最先多表現在傷口、皮孔、葉痕及樹枝的分叉處[7]。初期病斑呈水漬狀,暗褐色或黑褐色,逐漸形成長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大小與發病時間有關,當年病斑一般長3~10cm,發病2~3年后,病斑擴大到30cm以上,有的老病斑經多年不斷擴大,或多個病斑連接成大病斑,若大病斑環繞枝干一周,則病斑上部的枝葉慢慢干枯(如圖1),枯枝上的葉片仍能較長時間掛在枯枝上。在病斑上常有一些長2~3cm、寬01cm的裂紋,從裂紋中滲出一些淡紅色的汁液,這些汁液若干燥后變成白色粉末(如圖2);病斑表面稍凹陷,病部的韌皮組織潰爛,黑褐色,若發病時間較長時樹皮極易剝離;被害枝干的形成層和木質部由正常的蒼白色變成棕色、灰黑色、橙色或紅色(如圖3);天氣潮濕時在病部長出一些黑褐色的球狀物,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若發病較輕時,只是一些小樹枝或較大枝發病而枯死,但植株的其它枝條仍能夠正常掛果,若發病重或發病部位在主干時,特別是發病的后期,病斑包圍樹干一圈,整個植株的輸導組織被破壞,相當于在樹干環剝一圈,阻礙水分和營養的輸送,從而導致整個植株死亡。油梨的苗期也易被危害,特別是嫁接苗,病菌往往從嫁接口處侵染,造成接穗枯死,若已長出枝葉,則棕色的枯葉仍掛在病死苗木上。
2發病原因
21病原菌
油梨潰瘍病菌(Dothiorella sp)屬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座囊菌目(Dothideales),小穴殼菌科(Dothideaceae),小穴殼菌屬(Dothiorella)。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速度較快,初生菌絲為白色,慢慢轉為灰綠色或灰黑色,最后轉為黑褐至黑色。菌絲生長的培養基由黃白色轉為灰黑色或黑色,氣生菌絲生長較稀薄,但生長整齊不凌亂,經12~15d培養后可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為梭形,但一端較平,其大小為142~257μm×43~61μm;在病斑表面常形成分生孢子器,為球形,大小為110~260μm[8]。
22發病條件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發病的組織(主要在枝干皮層)內越冬,次年的3月份中下旬時分生孢子開始成熟并散發到空氣或水中,借助風、雨水和昆蟲向遠處傳播,從傷口、皮孔、葉痕及樹枝的分叉侵入皮層形成初侵染,一般要經過15d左右就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散發后可形成再次侵染。新病斑于4月上、中旬開始發生,6~8月份為病斑形成和發展的高峰期,特別是7~8月份由于臺風暴雨較多,造成油梨樹枝干傷口多,濕度大,所以發病多,到9月份后新病斑的發生量慢慢減少,至10月底以后病害基本停止發展、病斑也停止擴大。該病的發生與油梨品種、種植地條件以及枝干是否被凍害、日灼傷、蟲害、旱害等因素密切相關。如不同油梨品種,發病情況不同,一般墨西哥系品種比危地馬拉系品種抗病,根據田間觀察,哈斯(Hass,屬危地馬拉系)比富爾特(Fuerte,為危地馬拉系與墨西哥系的自然雜交種)感病,個別發病嚴重的哈斯品種的植株其末級枝梢發病率達41%;日灼傷口也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表現在樹干向陽面的病斑數多于陰面[9]。油梨樹在生長衰弱或土壤干旱而造成樹體缺水的情況下發病重,大樹比幼樹受害重。若夏季進行修剪,人為造成傷口較多,加上溫度高、濕度大,造成一個發病小高峰,所以夏季修剪比春、秋季修剪的樹發病重;在冬季寒潮凍傷的枝干極容易發病;地勢低洼的地塊由于易積水而生長不良或易受凍害而發病重;病蟲害重的油梨園潰瘍病也重,如根病、小蠹蟲、蝸牛較多的油梨園潰瘍病也發病重。
勞有德:油梨潰瘍病及綜合防控措施[=]
3綜合防控技術
油梨潰瘍病是屬于寄主主導型病害,即病害是否發生主要是看油梨樹的樹勢強弱和健康狀況。因此,對該病的防控應以培育健康的壯苗為基礎,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為關鍵,精準的化學防治為重點的原則,提高油梨樹的綜合抗逆性,增強抗病抗蟲能力,油梨果園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原則。
31嚴格檢疫
新建油梨果園要對苗木進行嚴格檢查,避免從病區購買和調運苗木、接穗和種子,防止病原菌被人為遠距離傳播。
32加強病情的監測
根據油梨潰瘍病發生、為害程度及分布特點,對油梨園內的油梨樹進行科學分區,可分為重病區、輕病區和無病區,對各小區內的植株再進行病情分級,做到有的放矢,保證采取的防控措施安全有效,按照“重點突出,分區(株)施策”的原則進行防治。重病區或病重的植株若無經濟效益,應該淘汰或改種其它果樹或作物,輕病區或發病輕的植株除了加強栽培管理外,也可采取農藥挑治,在無病區要做好防控工作,一些農具如枝剪和人員做好消毒工作,盡量避免病原從病區傳入無病區。
33科學種植
科學種植的關鍵在于通過各種栽培措施和管理技術手段來營造有利于油梨樹生長發育的綜合條件,達到增強油梨樹的抗病力,形成不利于病原菌侵染、生長、繁殖、傳播的因素。比如,選用原作沒有這種病害、有一定坡度且耕作層較厚,有防護林的地塊作為油梨種植地;油梨屬于高大喬木,種植的株行距以6m×6m(即280株/hm2)左右為好,若種植密度過大,至2~3a后枝葉封行,油梨園內通風透光較差,植株生長勢衰弱,容易誘發了潰瘍病的發生。因此,可根據不同油梨品種、地塊、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10-13]。栽植后要及時灌水,促進恢復,提高成活率。
34加強撫育管理
油梨屬于熱帶、亞熱帶果樹,生長速度快,生物量大,產量較高,因此,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水分和肥料較多,一般幼齡油梨樹按N∶P2O5∶K2O為1∶1∶1的比例施肥,而結果樹則按2∶1∶2施肥[3]。冬季要及時把可能帶有病原菌的枯枝、病蟲枝、病葉、徒長枝、下垂枝、蔭枝和衰弱枝等剪除并集中燒毀,以減少病原菌基數[14-16]。
35化學防治
油梨苗圃地的苗木主要以預防為主,在防治上要求每年開春(3~4月份)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00~500倍液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7d),對次年要出圃的苗木則在秋季(9~10月份)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300倍液均勻噴灑1~2次,以減少苗木帶菌量。在定植果園,幼齡果園也是以預防為主,用藥方法同苗圃地;成年果園一般發病高峰前(3月~4月初)要用殺菌劑涂抹1~2次病斑或噴灑主干和大枝干,藥劑可用1%潰腐靈乳油稀釋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倍液、菌毒清水劑3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倍液,可阻止病原菌的擴散和侵入。秋末冬初,在主干或較大的主枝涂上涂白劑,涂白劑按食鹽、生石灰、水的比例為03∶1∶10配制;冬季結合清園,全園噴灑04~05(°Bé)的石硫合劑[7]。
參考文獻:
[1][ZK(#]張詒仙油梨[J]熱帶農業科學1985,(4):67-74
[2]何國祥,陳海紅我國油梨生產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廈門大學學報,2001,(4):229-234
[3]張慧堅,韋家少,等國內外油梨生產及貿易概況[J]世界農業,2005,(12):24-27
[4]李麗,李隆偉,等中國油梨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中國熱帶農業,2012,(3):8-10
[5]侯寬昭中國種子植物科屬字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367
[6]周兆德中國熱帶亞熱帶油梨生態適宜性區劃[J]熱帶作物學報,1994,15(2):45-54
[7]韋文添不同殺菌劑對油梨潰瘍病菌的抑菌效果[J]吉林農業科學,2015,40(2):68-70,91
[8]陸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455-458
[9]劉康德,張少若,蔡勝忠,等油梨大面積引種試種初報[J]熱帶農業科學,1994,(4):38-47[ZK)]
[10][ZK(#]陳海紅油梨生物學特性及其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13,(4):37-393
[11]劉榮光值得我國熱帶區發展的果樹-油梨[J]中國南方果樹,2001,30(4):28-29
[12]鄭重祿油梨的生態適應性與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8,37(4):29-31
[13]彭仕蓉,李志芳,等高熱能低糖品種-油梨[J]農村百事通,2008,(12):31
[14]陳海紅編著油梨栽培與加工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113
[15]趙麗,趙家桔,曾迪,王赟,黃海杰,等海南油梨栽培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12,(10):24-25
[16]金作棟油梨栽培技術[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