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榮秋
摘要:【目的】為合理利用村莊資源,實現村莊農業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實地調查黎屯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其資源利用情況和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基本原則和發展模式,提出該屯產業發展項目規劃。【結果】黎屯自然條件優越,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和旅游產業資源豐富,但資源利用效率低。【建議】黎屯產業發展應遵循“保護優先、開發結合,突出特色、重點發展,項目帶動、分層推進,突出主體、尊重民意”等原則,采取“以循環農業模式生產生態精品美食,引領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產業發展項目主要有“稻鴨種養結合、蔬菜、花木、經濟林、山地養殖、清水養殖、農產品加工和鄉村休閑游”等。
關鍵詞:村莊產業;發展模式;產業項目
中圖分類號:F3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7)03-0061-03
1黎屯資源及發展現狀
11自然條件
111地理位置馬山縣周鹿鎮黎屯位于縣中西部,距離周鹿高速公路出口6km,距馬山縣城35公里、南寧市110km、大化縣城16km,二級公路穿村而過,道路通達,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112氣候及水文條件黎屯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25°C,最熱7月平均氣溫30°C,最冷1月平均氣溫18°C,年無霜期約330d,年平均降水量280mm。境內主要河流為潭江支流,屯內流程25km,流域面積達375hm2。境內水利設施較為健全,潭江渡槽穿村而過,全部農田排灌自如。
113歷史文化及旅游資源條件黎屯村民全部為壯族韋氏子孫,有400多年歷史,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道教文化深入人心。有祖上“清朝年間”保家衛國的將軍墓,有記載農耕文化的水磨房,有氣勢磅礴的潭江渡槽,還有狹長優雅的峽谷,充滿童趣的水簾洞,村落建設延承清朝年代之精髓,是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114土地資源及植被條件黎屯境內主要以丘陵地形為主,村莊可利用土地資源面積1239hm2,其中耕地面積60多hm2,園地67hm2,山林面積467hm2,坑塘水面67hm2,河流水面38hm2(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如表1所示)。森林覆蓋率40%,環境清幽,空氣清新,適宜動植物種類繁多。
12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黎屯現有300多戶共1000多人口,分為5個村民小組。全村現有勞動力400多人(18~65歲),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員300多人,占比約80%。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大多來源于種植業(見表2),2014~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70%來源于外出務工收入(見表3)。有線電視、移動電話、因特網用戶普及率100%以上。
從表中可以看出,黎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利用效率低,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低,7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源于外出務工收入,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與全區平均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近三年,由于外出務工收入不穩定,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呈下降趨勢。2黎屯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1區位優勢明顯
黎屯距高速公路出口僅數公里,交通便捷,屬于南寧市1小時經濟圈,是南寧市的后花園。是吸納大化、馬山、南寧市民周末休閑游的好地段,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
22旅游資源豐富
黎屯村口有寬闊的草地,輔以小心覓食、嘻戲的野兔,會成為旅游的亮點;廣闊的農田上氣勢磅礴的潭江渡槽、充滿童趣的水簾洞;村內壯觀的河面和水磨,狹長的山谷、潺潺的山泉、陰涼的芭蕉竹林,加上人造“水在石中流,人在林中走”的悠悠仙境,會讓游客流連忘返。
23發展特色生態產業的資源充裕
黎屯有山有水,自然資源保護較好,清水養魚、水魚特色產業已見雛形,還有充裕的開發稻香鴨、生態豬、山雞、野兔、竹鼠產業的資源,有利發展特色生態產業。
24公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高
村民深刻體會到村莊凌亂及外出務工之苦,對于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美好家園有較強的愿望和參與意識,愿意投資投勞,甚至出讓自家土地用于公益建設,村委也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事業心。
3黎屯產業發展基本原則
31保護優先、開發結合
黎屯作為生態經濟開發和壯族傳統文化休閑旅游資源村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和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注重合理開發、節約資源,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32突出特色、重點發展
注重結合黎屯的資源特色和人文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點發展特色養殖業,以美食帶動農家樂,以農家樂促進生態旅游產業持續發展。
33項目帶動、分層推進
以規劃為導向,注重村莊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充分銜接,積極爭取各級各類配套項目,發動本屯在外工作干部及能人參與項目建設。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分層推進,合理確定建設目標和建設時序,分類制定項目實施計劃。
34突出主體、尊重民意
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教育、宣傳、培訓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充分激發農民群眾主動性、創造性,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引導村民自覺地投身到黎屯建設中來。
4黎屯產業發展模式
根據黎屯區位、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本研究將黎屯的產業發展模式確定為:“依托地方資源,以生產生態精品美食為主導,引領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傳播生態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展示誠信經營、鄉村科學發展的理念”。同時,樹立典范,打造品牌,帶動周邊村屯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1]。
5黎屯產業發展項目
51生態產業——原生態精品農產品
充分利用黎屯60多hm2耕地、105hm2水域和467hm2山地,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生態精品休閑農業。
511種植業建設集生產、休閑于一體的稻鴨共作、蔬菜、花(木)、經濟林基地[2]。
水稻: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首先將水田通過流轉或代耕等方式,進行小塊并大塊,把耕地集中少數人經營,全機械化運作,種植黑糯米、紅米等優質水稻。在稻田養鴨子,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高產品品質。
蔬菜:根據農家樂經營需要,按照農家傳統生產方式,培植各種無公害露地蔬菜。為了增加效益和觀賞性,也可引進國外優良蔬菜品種,覆蓋簡易大棚,便于開展農業觀光活動。
花(木):在村口對面山地、二級公路旁種植各種觀賞性花(木),在生產的同時,提供觀光、休閑功能。根據樹種的色彩、形體、季節搭配協調,種植品種不同的各種觀賞花(木),種植時要成片,并劃出幾個不同的小型種植區,如桃花園、桂花園、格桑花園等。
經濟林:在河邊、峽谷、停車場種植各種竹子,如楠竹、斑竹、淡竹、立竹等,既可以供游客觀賞,又可以采集竹筍,或取竹干作為竹鼠粗飼料;在在村莊周邊山洼地或新黎屯進村口左邊山洼地種植大青棗。
512養殖業發展山地養殖和清水養殖項目。
山地養殖:山地養殖主要為集觀賞、娛樂、食用于一體的山地養雞、土豬、野兔等。在新黎屯二級公路入口左面的山地和洼地上,采用圈牧結合的方式自繁自養本地土豬和土雞,以土豬為主,土雞為輔。土豬養殖方法要采用三土,即:土種、土法、土料。土雞要選擇本地土雞品種,在山野中自由放養,采食生態豬散落的食物,適當補充玉米等主食。在黎屯村口左面的山地上放養野兔,讓其自由采食山中野草、樹葉等。
清水養殖:利用黎屯豐富的水資源發展稻香鴨、清水立體養殖四大家魚、水魚(鱉)。即在稻田里養鴨,鴨可以為稻田除蟲害,并提供有機肥,也為魚提供養分,實現生態循環。
513農產品加工根據游客需要及種養業提供的原材料情況,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品,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提高土特產的經濟價值。
52旅游產業——鄉村休閑游
以品美食、賞生態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等為主題,圍繞游客的吃、喝、住、行、娛開展各種休閑娛樂服務活動。如建立游客服務中心,圍繞農村生產、生活,利用黎屯的田園景觀和忠義文化,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利用農家小院、池塘等營造鄉土景觀,開發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如土法榨油、石磨玉米、編制草席等農事民俗活動,讓游客看農家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購農家品,做一次真正的“農家人”[3]。
6結論
黎屯自然條件優越,旅游資源豐富,有良好的特色產業基礎。根據黎屯的土地資源、地形地貌和水資源分布情況,科學規劃稻鴨共作、山地養殖、清水養殖、農產品加工和休閑旅游項目,通過“美食”引領休閑產業發展,必能促進黎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ZK(#]潘順安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產業發展路徑探析——以廣西紅巖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技,2010(31):17851-17852,17856
[2]彭杰武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產業發展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2(29):14572-14575
[3]孫華平,劉風芹,段文清.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學,2013(02):3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