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之一,英國對道路交通犯罪的規制起步較早,英國國民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是在其完備法律制度的指引、教育和強制等作用下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關鍵詞:英美法系;道路交通犯罪;刑法規制現狀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063-02
作者簡介:徐建康(1986-),男,漢族,天津人,本科,法律碩士,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偵查二科,副科長,研究方向:刑法學、檢察實務。
一、英國道路交通犯罪規制概述
在法律文明的演進中,西方法律文明不僅源遠流長,更是在當今世界影響甚巨①。作為英美法系的源頭,英國的法律體系一直是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鑒的標本。雖然英國實行的是判例法制度,但其對道路交通犯罪的規制多以制定法的形式出現。最早關于道路交通犯罪的法律條文可以追溯到1835年頒布的《高速公路法》(Highway Act 1835)②第七十二條的規定:任何在人行道上駕駛車輛的行為都構成犯罪。現行法律中,對道路交通犯罪的規定分見于《1988年道路交通法》(Road Traffic Act 1988)、《1988道路交通犯罪法》(Road Traffic Offenders Act 1988)和《1991年道路交通法》(Road Traffic Act 1991)③。其中《1988年道路交通法》是現行的主要交通法規,它和《1988道路交通犯罪法》構成了完備道路交通法律體系④。作為補充,《1991年道路交通法》規定了一些新的道路交通犯罪罪名。
二、英國法律體系中的道路交通犯罪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為解決道路交通犯罪日益增高的難題,英國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態度:既然刑罰的矯正罪犯、預防犯罪的目的沒有達到,就讓刑罰發揮其能夠起到的懲罰犯罪的作用⑤。在刑罰從重刑事政策的影響下,《1991年道路交通法》進一步擴大了道路交通犯罪圈,并且對道路交通犯罪行為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懲罰手段。目前英國法律體系中規定的道路交通犯罪主要包括疏忽駕駛罪、危險駕駛罪、酒后駕駛罪、司機不提供情況罪、使用未保險的機動車輛等。
(一)疏忽駕駛罪
《1988道路交通法》第三條規定:如果一個人在駕駛機動車輛時,沒有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或沒有合理的考慮使用該道路或公共場所的其他人,即構成犯罪⑥。在英國的法律體系中,疏忽成為刑事責任基礎的情況很少見,在其他的侵犯人身或財產權益的犯罪中,對于未致命的結果,即使是重大的疏忽也不足以成為刑事責任的基礎。對此,有學者認為,機動車的廣泛使用使得相伴隨的危險日益增加,有必要通過較為嚴苛的規制,使其對無辜者可能產生危險的幾率降低⑦。未加應有的小心和注意,就是疏忽,但如何界定行為人疏忽駕駛的標準一直存在爭議。針對這一問題,英國高等法院大法官戈達德在McCrone v.Riding一案中確立了判斷疏忽駕駛的原則:行為人是否付出了一個理智、謹慎的司機應有的注意義務,應有的小心和注意的標準是客觀的、固定的和不受情感影響的。在疏忽駕駛的證明方面,司法實踐中,疏忽的判斷與行為人違反交通規則本身不是一個問題,但是違反交通規則可以被看做是疏忽駕駛的罪證,或者是認定責任時應予考慮的一個因素。在量刑方面,疏忽駕駛罪涵蓋了大量的不良駕駛行為,可能判處的刑罰種類也比較多。對于該罪的處罰,一般視行為人行為的危害性及行為人的交通犯罪記錄而定。
(二)危險駕駛罪
危險駕駛罪與疏忽駕駛罪在犯罪構成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就主觀惡性及客觀危害來說,危險駕駛明顯重于疏忽駕駛。《1988年道路交通法》中對危險駕駛罪的構成要件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行為人的駕駛行為遠未達到一個稱職、謹慎的司機所被期望的程度,并且這種駕駛行為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此種情況下,行為人構成危險駕駛罪。從危險駕駛罪的界定不難看出,在英國危險駕駛罪與疏忽駕駛罪最大的區別在于行為人的行為距一個稱職、謹慎的司機應到達的程度的差距是“遠未達到”還是“未達到”。實踐中,對于行為人的行為是“遠未達到”還是“未達到”期望的標準,治安法官或陪審團必須作出判定,然而“遠未達到”這個客觀標準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因此,個案之間出現明顯不一致的判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判罰不是明顯不合理的,一般上議院不會輕易對結論加以干涉。對于危險駕駛罪的處罰,一般為2年以下監禁并禁止駕駛至少12個月。作為危險駕駛罪的加重情節,危險駕駛致死罪的刑罰較為嚴苛,一般判處10年以下監禁或罰金。
(三)酒后駕駛罪
酒后駕駛是一個類罪名,就涉及飲酒、服用藥物的道路交通犯罪而言,《1988年道路交通法》中規定了三個具體罪名:一是第四條規定的在由于飲酒或服用藥物而不適宜開車時駕駛或企圖駕駛機動車罪;二是第五條規定的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預定標準而駕駛或企圖駕駛機動車罪;三是第三條A款規定的在不適宜狀態下疏忽駕駛而致人死亡罪。對于“藥品”這一概念,法條中并未進行明確描述,在Armstrong v.Clarke案中,法官的觀點為:任何可用于治療、減緩病人痛苦的物品均為藥品。對于酒后駕駛類犯罪行為的處罰,《1991年道路交通法》中規定,因飲酒或吸毒限于不適宜狀態而駕駛車輛的,應處2年以下監禁并禁止駕駛至少24個月;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下監禁。
三、英國道路交通犯罪現狀評析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道路交通犯罪的規制起步較早,近年來其又適應形勢的需要,對《道路交通法》進行了頻繁的修改,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道路交通犯罪防控體系。可以說,目前在歐美國家中,英國的道路交通犯罪法律體系是最為完備的。
(一)道路交通犯罪罪名設置較多,刑法規制較為周全
英國《道路交通法》中設置的道路交通犯罪罪名較多,涵蓋了危險犯和結果犯等諸多犯罪行為,并且其對具體犯罪行為的規定極為細化,罪名之間的界限也較為分明,同時,其加強前端控制、不斷擴大道路交通犯罪圈等手段的采用,有效的打擊了各類道路交通失范行為。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的是,過于詳細的罪名分類方式,會使得各罪名在內涵和外延方面產生交叉重合的部分,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過多爭議的產生。例如酒后駕駛與不適宜狀態駕駛之間的關系就較為混亂,過量飲酒導致進入不適宜駕駛狀態駕車應以何種罪名處罰一直存在較大紛爭。而另一方面,正如J·C·史密斯在《英國刑法》中所論述的那樣“立法相當之多,但它既不可能也不適于這種以一全面的方式處理所發生的過多犯罪行為的工作”⑧,過于詳盡的罪名描述,難免發生錯漏而放縱犯罪。對此,筆者認為,在英國傳統的法律觀念中,制定法不被看成法的正常表現形式,其所包含的規范只有在法院實施與解釋后,才能最終被接納。上述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對《道路交通法》這一制定法進行單純的研究而得出的結論,而實踐中,各級法院在處理道路交通犯罪時,更多的是引用先例而非單純的適用法律。故此,作為判例法的“勘誤表”和“補遺冊”,制定法所存在的“缺陷”也就不能被稱為缺陷。
(二)大量適用罰金刑
在英國,幾乎所有的道路交通犯罪罪名都規定了罰金刑的適用,作為短期自由刑的理想替代措施,罰金刑的適用特別是對道路交通犯罪中過失犯的適用,更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但是,在適用罰金刑時,如何避免貧富犯罪人之間的實質的不平等⑨也就成了最大的難題。為此,英國在《1993年刑事審判法》中規定,在確定罰金的數額之前,法庭應當對犯罪人的支付能力進行調查,罰金的數額必須反映罪行的嚴重性,但在確定這一數額的過程中,法庭應考慮的案件情節應包括犯罪人的經濟狀況。如果法庭發現犯罪人沒有能力繳納預期罪行相稱的罰金,則可以判處與罰金的嚴厲程度相當的其他刑罰(通常也應是非監禁刑)。筆者認為,英國罰金刑的適用方式,有效解決了實質不平等的問題,為我國改造罰金刑的適用提供了借鑒的標本。
(三)“推定”制度的確立,解決了取證難題
《1991年道路交通法》第三條A條款規定:如果一個人在駕駛機動車輛時,沒有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或沒有合理的考慮使用該道路或公共場所的其他人,而造成交通事故致使他人死亡的,在當時之后的18小時內,應提供本法第7條規定之樣本,沒有正當理由而未能或未能及時提供的,構成犯罪。這種因行為人未履行提供檢測樣本義務而推定其犯罪的做法,能夠有效的對不配合酒精、毒品檢測的行為進行管控,筆者認為,“推定”制度對我國司法實踐也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高鴻鈞等主編.英美法原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②英國<高速公路法>[EB/OL].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Will4/5-6/50/contents,2016-8-1.
③http://www.legislation.gov.uk,2016-8-1.
④趙秉志主編.英美刑法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29.
⑤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論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0.
⑥趙秉志主編.英美刑法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32.
⑦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貴方等譯.英國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40.
⑧J.C.史密斯,B.霍根著,李貴方等譯.英國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39.
⑨如果根據罪行的嚴重程度確定罰金數額,那么同等數額的罰金對富人來說可能就成為了逃避監禁的途徑,而對于窮人來說則是難以償付的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