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除了解決當事人訴訟地位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訴訟中證據收集制度的問題。正是由于訴訟中原告證據收集困難,導致原被告之間的實質不平等,從而加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證據偏在。如何完善環境公益訴訟證據收集制度是促進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證據收集;文書提出命令
中圖分類號:D925.1;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085-02
作者簡介:陳麗竹(1998-),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法。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環境資源審判(2016-2017)》(白皮書),其中第二部分介紹了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環境公益訴訟和省級政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的情況。環境公益訴訟也正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所提及的“建立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具體表現,是國家為了發揮公眾的力量,在政府不作為或者濫作為時創立的制度。而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由于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通常被集中控制于被告方或不負舉證責任的第三人,原告缺乏足夠有效收集方法收集證據,加之現有法律對于收集方法并未細化,導使當事人在如何收集證據、其過程是否合法、證據如何得到采用的問題上無所適從。
一、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
目前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被告都負有舉證責任,但原告的證明責任有相對減輕的趨勢。因為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即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5條,只要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都應當承擔責任,而不考慮污染者是否存在過錯。
此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還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按照《侵權責任法》第66條的規定,被告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具體來說,原被告的舉證責任分配為:
(一)原告的舉證責任:證明社會利益被損害、被告有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以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一方面,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84條,公益訴訟的原告需要提供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二款規定原告需要證明被告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事實。
(二)被告的舉證責任:上文已經提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因此,被告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二、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證據收集的現狀與問題
(一)證據收集的現狀
目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證據收集的主要主體為原被告當事人,次要主體為人民法院。而關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當事人搜集證據的方法,除民法及其司法解釋所規定的一般方法,例如:查閱復制案件的有關材料、申請鑒定與勘驗、證據保全、專家輔助人制度等。《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還規定了其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有關機關單位協助原告收集證據、要求被告提供證據、專家輔助人制度等。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不同于普通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專家意見經質證,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
盡管新的《環境保護法》以及司法解釋已經公布,但關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證據搜集立法仍不完善,這也是為什么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沒有顯著增加的原因之一。目前證據收集的現狀有:第一,證據收集成本較高。環境公益訴訟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交叉,證據搜集技術性強,由于環境保護組織缺乏專職的環境科學技術人員和環境法律專家,收集環境污染證據的能力不足,因此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額聘請專業人員。但目前我國環境公益組織的年預算普遍較少,遠遠低于公益訴訟平均成本。這就造成雖然符合訴訟主體資格的環境公益組織較多,但可提起訴訟的主體數量少的局面。因此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為主,環保組織收集證據為輔是符合現狀的。第二,證據收集過程困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證據多為間接證據,并且損害具有隱秘性與長期性,在短期內可能顯現不出來。這導致環保組織在搜集關于被告行為造成損害或者具有造成損害的危險的證據是比較困難的。另一方面,當事人在收集證據時會受到相關單位的阻撓。因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會影響排污單位的利益,進而影響當地經濟,因此在收集證據時可能會受到排污單位甚至是政府機關的干擾。這些單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會將不利證據交給環保組織,再加上環保組織自身收集證據方法的缺乏,使得證據的收集更加困難。
(二)證據收集的問題
結合證據收集的現狀以及立法情況,可總結目前證據收集存在的問題有:
1.當事人證據手段匱乏
正如上文所提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難以收集到處于被告或第三人控制之下的證據。對于這類證據,盡管司法解釋第十三條規定:“原告請求被告提供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法律、法規、規章規定被告應當持有或者有證據證明被告持有而拒不提供,如果原告主張相關事實不利于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但這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不能保障原告收集證據權利的完全實現。因為法規只規定了“被告”持有證據時的情形,并不包括第三人持有證據的情形。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多的證據由第三方掌握,此時若第三方拒不提供,則原告缺乏必要可行的獲得證據的強制手段。同時我國法律缺乏類似于證據開示或文書提出命令的證據收集方法,訴訟中環保組織在向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獲取證據面臨巨大困難,環保組織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也因證據收集方法匱乏而面臨敗訴的巨大風險。
2.現有證據方法不具有實用性
我國現有法律對于證據收集方法已作出了一些規定,但是更多的是介紹方法,對方法的運用關注不夠。證據收集方法在實踐中如何運用以及如何解決運用過程出現的問題,這些都沒有規定,不具有實用性。例如詢問證人制度,實踐中訴訟中證人拒絕作證的現象普遍存在。盡管《民事訴訟法》第70條以及《證據規定》第55條都規定了證人有出庭作證,接受詢問的義務,但法律對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該如何處理卻沒有規定。同時由于我國對證人權利保護方面法規的不完善,導致實踐中證人的出庭率極低。這就使認定案件事實的關鍵性人證缺失,如果該證據無法通過其它證據予以替代,那么很有可能原告的主張無法得到法院的認可,環境公共利益訴求無法得到保護,增加原告的敗訴率。
三、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證據收集制度完善的建議
國外部分國家現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通過對國外環境公益訴訟證據收集制度的研究,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可以為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證據收集制度提出建議。
以美國、英國為主的英美法系國家主要通過證據開示制度以及專家證人制度賦予當事人更加有效的證據收集方法,從而增強當事人收集證據的能力。證據開示制度是指證據在訴訟當中的各個階段都是公開的,開示主體為對方當事人和第三人,開示的內容包括任何不屬于保密特權范圍而與訴訟標的有關的事項。證據開示制度賦予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收集證據的方法,有助于解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信息不稱狀態。專家證人制度是指專家證人的意見可以作為證據的一種加以利用,專家證人在環境民事訴訟中對法院擁有優先職責,幫助法院發現客觀事實,具有獨立性和公正性。專家證人制度不僅能幫助當事人獲得證據,而且能輔助法院審判,促進審判的公正公平。
在大陸法系國家,以德國為例,其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并不存在英美法系意義上的證據開示制度,針對證據偏在的特征,德國注重發揮法院在收集證據方面的作用。如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即根據德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在調查收集證據時,若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方拒絕交付,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強制訴訟,提供強制執行的方法,令其交出文書。對于案外人不履行協助義務,除了根據訴訟程序進行救濟外,德國還通過鑒定人制度以及獨立的證據調查程序來完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證據收集。
根據上述國外法律對于證據收集的手段以及目前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證據收集方面存在的缺陷來看,完善證據收集制度主要從將原告向案外第三人處及對方當事人處獲得證據入手。面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國外以及地方實踐收獲的經驗來對所需要的證據收集方法設計相關制度,然后通過立法來完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當事人取證能力不足,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證據收集更應當由法院與當事人協作完成。筆者認為具體的完善方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完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
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12條中對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已經進行了規定。根據該規定文書提出命令的主體為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并未包括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因此根據現有法規第三人并沒有主動提供證據的義務,除非法院依職權或依申請來向第三人調查收集證據。此外根據第113條的規定,持有證據的當事人如果有《民事訴訟法》第110條規定的偽造、毀滅證據的情況,法院可以對其進行司法拘留和罰款,這為文書提出命令具體實行和防止證據滅失提供了保障。
盡管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對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已做出了一些規定,但仍然不夠完善。在文書提出命令的范圍方面,我國僅僅局限于書證,而德國、日本等國家,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書證,還有物證等方面。同時,對于文書命令提出的程序以及特殊文書提出的程序等法律都沒有進行規定,在法律上仍是一片空白。
(二)完善專家證人制度
建立專家證人獨立的委任組織機構,該機構不偏倚任何一方當事人,而是輔助法官掌握案件的事實,保障公平。為了切斷專家證人與當事人的利益關系,專家的意見應當向法院提出而不是向當事人提出,費用也應當納入到訴訟費用中,由敗訴的一方承擔。同時筆者認為在證據缺乏時,專家的意見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之一。
(三)完善獨立的證據調查制度
該建議是借鑒的德國訴前調查制度,即為保全證據與確立事實,在相對人同意或證據有損壞滅失的情況下時,當事人可以請求啟動獨立的證據調查程序,并且調查的結果與在受訴法院進行的證據調查結果具有同等地位,如果沒有特殊情形,當事人不得就此事項再申請重新調查。
[參考文獻]
[1]杜健勛,王永祥.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證據收集制度研究——以證據收集方法為視角[J].西部法學評論,2016(5):169-175.
[2]馮騫.淺析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證據收集制度[J].政法視野,2017(5):42-44.
[3]李永泉.民事訴訟當事人證據收集權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78.
[4]李昕.德、日兩國民事證據收集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