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商法也逐漸趨于完善,對于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就我國立法情況來說,很多法律法規都是需要以民法為基礎準則,進行補充和調整的,商法的確立和完善就需要以民法為基礎。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向統一和分立兩個方向轉變,這不僅是我國立法完善的體現,也是民法的作用體現。本文主要就民法與商法的關系自己民法與商法的立法模式進行簡要的研究。
關鍵詞:民法;商法;立法模式
中圖分類號:D913.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091-02
作者簡介:姜珊(1998-),女,湖北武漢人,中南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就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勢來說,我國各方面經濟在不斷發展,現有的民法總則已經不足以對各類經濟的發展進行全面的立法規定,因此需要對民法進行一定的完善。商法的制定需要以民法為依據,在不與民法產生沖突的情況下,商法才能發揮作用,為民生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推動民法的改善的,因此,可以說商法和民法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我國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商法和民法趨于統一已經成為了必然。
一、民法與商法的發展趨勢
民法總則是對我國人民的發展進行行為規定的法典,而商法的制定是維持我國商業經濟市場有序發展的法律。而民法與國法之間又存在一定的沖突,商法的制定與實施是需要保證國家整體經濟的有效發展。因此,在民法總則出來之后,商法的立法模式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其不僅需要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又不能違背國法相關內容,導致其難以獨立立法,而是需要結合民法共同制定和實施。
法律的確立是需要以社會的發展為主要依據的,當前我國的民法和商法就是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以最低的立法成本,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處于早期階段,一旦完善商法的話,就需要產生較大的立法成本,并且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耗費一定的資金。因此就需要將民法與商法進行聯合立法,在保證商品經濟快去發展的同時,降低立法成本。我國早在漢朝年間就已經將民法與商法進行聯合立法了,這種立法方式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的。由此可見,民法和商法的聯合立法必須要從社會的背景角度出發,進行問題的思考。對于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來說,是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因此,我國現階段的民法與商法模式就需要追根溯源,在不違背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下,結合當前的背景和實際的需求,在延續這種立法模式下,不斷進行完善。
二、民法與商法的關系
(一)民法與商法的內在聯系
商法包括的內容有很多,主要是對經濟活動的開展進行監督并且對相關行為進行法律規定,其又可以當成是商法典和附屬制度。民法與商法是共同調節商品經濟的,商法在制定的過程中采用了大量民法的規定、制度和原則,商法的制定是對民法的不斷完善,并且被民法吸收和利用。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對外貿易,在這個過程中民法規定就難以對其進行制約,需要利用商法對其進行調整。商法本身就含有對高度發達的經濟進行制約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民法調整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民法與商法的區別
1.商法盈利性質
商法的制定和實施是可以實現個人經濟活動和企業經濟活動的盈利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私法行為大多是個人的盈利活動,而企業的盈利活動是高于一般水平的報酬的。不同的國家制定的商法內容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都是根據國家當前的整體經濟不斷調整的。就日本的商法來說,其中明確規定商人在開展經濟活動的過程中為他人付出勞動是享有報酬權的,或者商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為他人墊付款項具有索取利息的權利。所以說,在這個范疇中,商法允許商人做出盈利行為并且獲取利益,而民法則不具備這個作用。
2.商法快速簡易
在確立民法和商法制定的過程中,兩者的目標存在差異,民法總則主要是要求相關人員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將其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保證細節的完善。就商業活動的開展來說,民法旨在要求商人穩中求勝,維持商業市場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商法則注重商業利益的獲得,企業在開展盈利活動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企業的經營行為大多是以團體為主要形式開展的,并且可以不斷反復,這就體現了商法快速簡易的特點。商法在制定的過程中對商業行為的要約、代理等都需要體現簡易的特點,企業具有通知買主驗貨的義務,并且還需要交換企業的票據,這些規定都是為了簡化商業行為。
3.市場經濟下的特有產物
民法的制定主要是保證社會成員在生活過程中的法律義務和權利,其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商法是針對商品市場經濟發展下商人開展商業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而制定的,因此,商法是市場經濟下的特有產物,而民法則不具備這個特征。我國商業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開展商業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法律缺乏具體的界定,導致商業糾紛越來越多,商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糾紛。民法的界定沒有針對商業經濟的發展而細化,商法則在社會化程度加深的情況下在不斷發展。
4.商法追求社會生產率的提高
商法是針對商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的法律制度,旨在為商業活動的開展提供監督管理的依據,因此商法追求的是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商法的主體是開展商業活動的商人,而商業活動的開展具有較強的盈利性質,對于社會生產率的提升具有較強的作用。商人在開展商業活動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商法在實施過程中就強調效率和安全,因此商法也是具有一定功利色彩的法律形式。民法的制定主要是為了保證社會人的獨立人格,使得每個社會公民具有受尊重的權利,強調的是社會公平性。民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求明確個人之間的財產歸屬問題,需要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具有較強的道德倫理性質,體現了權利本位的特點。
三、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
(一)民商法分立立法模式
民法和商法在立法的過程中相互獨立又存在統一的特性。分立立法模式最早出現在法國,這個時候的商法是脫離民法制定的,其他國家在制定商法的過程中大多也是沒有將其與民法進行融合。就我國的民商法立法模式來說,在清朝末期的時候進行了律例修訂,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將民法與商法獨立開來,因此有了民律和商律。發展到民國政府時期,我國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對民法和商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雖然那個時候已經具備民商合一的雛形,但是實際上,還是將部分商業行為和商業主體獨立納入了商法中,關于商業活動的票據、保險和公司等都是在商法中獨立立法的。
(二)民商法合一立法模式
民商法合一立法模式的代表是《意大利民法典》,這部法典在傳統法律形式和內容的基礎上將商法的經濟法規等內容納入其中。《意大利民法典》中既包含了社會人的行為規范,還涉及了訴訟法、票據法等與商業活動相關的內容,雖然內容復雜多樣,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具有統一的效用。雖然民商法合一模式能夠為民法和商法的融合提供基礎,但是細化來說的話,這種合一的形式又存在完全合一和未完全合一兩種模式。瑞士在制定民法的過程中將大部分商法內容納入其中,這是民商法完全合一的體現。臺灣等地雖然將商法內容納入到了民法中,但是保險、公司等商法內容是獨立存在的,這是民商法完全合一模式的體現。因此,民商法合一只是將商法內容適當納入民法中,但是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民法是不能完全發揮商法的效用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法和商法都是致力于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和效用的,在我國商業經濟在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商法的地位也在逐漸提高。對于民法和商法的關系而言,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兩者共同執行法律效力,對于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嚴宗杰.淺談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及民商立法模式研究[J].法制博覽,2017(04):162.
[2]楊杰.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及民商立法模式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3(04):220.
[3]迪力努爾·阿里木.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0):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