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網絡輿情;司法公正
中圖分類號:D926;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099-02
作者簡介:姜楠(1991-),女,漢族,吉林榆樹人,吉林財經大學,2015級經濟法研究生,研究方向:我國網絡輿情與司法公正。
一、我國網絡輿情現狀
互聯網時代,言論自由依托網絡平臺有了更深層的發展,網民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隨地參與網絡熱點話題的討論,并通過網絡輿論捍衛自己的權利,看似不起眼的網絡問題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引發網民的熱議,形成網絡輿論。近年來,我國在加速法治進程過程中,有90%引起司法公信力危機的法治事件都是基于網絡引起的,這些對司法公信力產生消極影響的普通案件,稍加發酵和渲染,就會在網絡上被放大,形成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司法機關如何能夠正確處理網絡輿情與司法活動這兩者間的聯系,進而能夠使網絡輿情監管發揮其應有的水平,維護司法公信力成為我國司法機關亟待研究的關鍵問題。
國際上對于網絡輿情管理方面早有探索和嘗試,而且在早期的摸索過程中也有一定的收獲,這對我國司法機關在緩解網絡輿情的壓力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幫助。但是我國網絡輿情的監督管理較其他國家興起的時間相對晚一些,并且始終處于初級階段,而在互聯網快速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網民帶來越來越多的思想碰撞,網絡輿情能夠正常有序的發展對司法公信力的權威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我國網絡輿情與司法公正之間的關系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司法獨立是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則,司法公正要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方面的非法干涉。司法公正需要很多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處理好輿論與司法、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
網民在對網絡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并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自身情感和常識的擺布,所作出的評價和批判都帶有較為濃重的道德色彩,網民僅僅是通過網絡接觸當事人或證據,并沒有實地接觸這些實物,而且單單靠一些知情人提供的資料和相關信息從而對某項事件所作出的評價,這往往不夠全面,在此基礎上網民之間思想的碰撞,信息的快速傳遞,網絡帖子在無線網絡空間的成倍數轉載和傳播,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形成網絡輿情。群情激憤的狀態下,理性的思考會被網絡輿情所蒙蔽,法律的分析也會被道德的審判所替代,公眾都將自己化身為正義的使者,希望脫離正常司法程序的審判,能夠在對違法違紀者給予嚴厲的懲處。
當網絡上針對某一牽涉廣泛民眾利益較深的熱點事件產生較廣輿情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大量的信息都會對事件的被刺激方產生直接的刺激,會在短時間內在一個社區或更發范圍內造成廣泛的社會反響,最后可能會產生雙方的對抗產生網絡輿情的危機,假如這樣的輿情危機不能夠得到正確處理,將在社會上形成包含行動沖突的群體性突發事件,進而產生極端不良影響,法官在網絡輿情的壓力下,會出現裁判偏頗現象,甚至出現超越法律對案件進行暗語的行為,沖擊司法獨立,危害司法公信力。
雖然網絡輿情會對司法公信力造成消極影響,但是仍要承認司法機關仍需受到輿論的監督。司法審判與民主之間必須要保證相對的獨立性,但也要保證適當的距離。網絡輿情實際上對司法獨立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以監督司法審判,是民眾對司法程序監督的主要方式。言論自由氛圍下,廣大人民群眾具有輿論監督的權利網絡輿情管理也可以從最底層揭露我國司法機關的不公正行為,將灰色地帶曝光于陽光之下。我國現有司法領域腐敗問題雖有所改善,但同樣不能忽視,因此司法活動必須要接受網絡輿情的監督,監督司法進程,同樣更加可以使司法活動更加的規范,緩解外界力量強加給司法壓力,使我國的司法活動更加公平,公正。
眾所周知,網絡的輿情特別容易產生網絡群體事件,這會對我國的司法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和干涉,甚至有可能威脅到我國的社會穩定與安寧。就根本上說,網絡群體事件的產生一般都是在某一個社會熱點問題上人民群眾的意見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因此網絡焦點問題傳播的惡意造謠生事當事人必須要依法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對于網絡輿情等事件可以酌情并且可以進行相應的寬大處理。我國的相關的司法執行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應該要人民群里行使自己監督的權利,并且司法機關也應該對網絡輿情進進行教育引導而不是出現問題進行堵截,如果不加以正確疏導而是單純圍堵,會更加激化社會謠言的傳播,更有甚者會認為是政府為了掩蓋某些事件而進行的行政行為。因此,對于網絡輿情,必須要接受民眾通過這種方式來參與到司法監督活動中,保證司法程序、司法審核的公開、公正,做到信息透明,也就有利于問題的實際性解決。
三、我國司法機關對于網絡輿情危機的預防和應對的措施
司法機關是我國司法工作的職能部門,對于維護社會治安,保證社會穩定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司法機關在處理網絡輿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司法機關通過何種方式來化解網絡輿情危機,準確判斷司法領域網絡輿情民意,維護司法公信力,是現階段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第一,司法機關要對網絡輿情信息由敏銳的嗅覺,及時的發現和整理與司法審判相關的輿情信息,對互聯網的網絡輿情必須要在第一時間予以察覺,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具有一定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并且具備分析網絡輿情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政治大局觀,將危害司法公信力的網絡輿情今早的進行處理,維護司法公信力權威。
第二,對于網絡輿情必須要正確加以的甄別和篩選,要積極收集各方面的網絡輿情素材,積極的、消極的都要進行收集,并且逐一的進行篩選和甄別,使得網絡輿情能夠可靠、客觀。
第三,對于網絡輿情必須要進行長期和動態化的跟蹤摸索,網絡言論猶如春風吹野草,有著自身獨特的變化規律,即便短時間內信息熱度降低,但所有的網絡輿情并不是靜態的,因此加強網絡輿情動態跟蹤和分析十分重要。一旦發生網絡群體事件,需要司法部門進行積極的解決,使得類似事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再發生,從而使得我們可以對舊線索予以淘汰,將精力轉投與其他事情之上,但始終不能放棄對其信息的搜集和監控。因此,司法部門可以酌情建立網絡輿情信息資料庫,建立良好的檢索、預警系統,為網絡輿情的監管提供信息數據化保障。
第四,要對網絡輿情進行科學的判斷和分析。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媒體、不同的人都會呈現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這些觀點和看法既有可能是完全對立的,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網絡輿情,因此,需要對網絡這些信息進行全面、科學的判斷與分析,使得我們能夠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對于網絡上面的一些熱點與焦點問題,更應該進行特別的關注,以明確其中的重點、熱點。
第五,要在動態監督的基礎上,對網絡輿情形成定期分析的制度。在建立網絡輿情信息數據庫后,可以掌握國內外熱點網絡輿情的態勢和走向,這對于分析網絡輿情未來的發展,制定網絡輿情控制、監督決策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定期分析可以通過立法來予以規范,或形成正式的規章制度,按照月、年等不同周期,形成相對固定的靜態分析制度,無論是否有網絡輿情事件發生,都必須要對此階段內的網絡輿情動態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網絡輿情形式予以清晰、科學的判斷。
四、結論
司法公信力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網絡輿論監督的目的在于實現司法公平公正的目標。網絡輿情監督對司法公信力的實現有著雙重影響,在監督司法活動依法、有序正常的同時,也會從另一方面破壞司法活動的秩序,影響司法公信力的樹立。因此,司法機關要正確了解網絡輿情問題,應該要著重分析網絡輿情與司法公信力之間問題出現的原因,找到其之間的動態平衡。司法機關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劍斗,另一方面也要正確引導網民樹立起文明的網絡行為習慣,并在司法系統內部找尋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通過制度改革等方式,來為司法公信力的良性發展贊提供保障。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公信力的關系得到良好的處理,才能使網絡輿情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終為我國司法公正的實現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石靜.論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J].法制與社會,2013(23).
[2]楊海濤.關于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的三重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