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乾 施妍娜
摘要:言詞證據是以人的陳述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其雖能夠系統全面地證明案件事實,但其主觀性較大,穩定性較差。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刑事公訴證據審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實務中,詐騙、強奸、傷害等案件的言詞證據認定存在較大難度,本文以強奸、詐騙、傷害三類案件為視角,就案件中言詞證據如何調查核實談談一管之見。
關鍵詞:言詞證據;強奸;詐騙
中圖分類號:D925.2;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114-02
作者簡介:陳福乾(1966-),男,滿族,遼寧開原人,遼寧大學,經濟法專業,開原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訴訟法;施妍娜(1973-),女,滿族,遼寧鐵嶺人,遼寧大學,法學學士,遼寧省鐵嶺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訴訟法。
一、被害人陳述的調查核實
被害人是違法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案件的處理結果與之有一定的利害關系,被害人很可能產生報復心理,情緒偏激,夸大事實情節,導致其陳述的虛假性。因此,在調查核實被害人陳述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來源及形成過程。注意審查被害人陳述的來源及形成過程,即來源是否合法,以確定其證明力。被害人陳述是否可靠,應主要審查被害人的感知能力和當時的環境,包括案發當時是白天還是夜間,被害人所處位置與他人的距離如何,報案是否及時,各種信息來源能否相互印證等等。例如:王某強奸案,案發時間是晚上8點左右,被害人楊某去的是嫌疑人住處,住所圍墻完全封閉等等。經調查核實,王某是先將被害人手機強行奪走,然后用水果刀對被害人楊某實施威脅進行強奸,被害人稱趁嫌疑人不注意未穿全衣服奪門而跑,半路上用熟人電話報案。因此,可以斷定楊某陳述真實、客觀,其證明力強。
(二)陳述真偽。注意審查被害人陳述的真偽。主要審查被害人陳述的內容是否合乎情理,是否符合邏輯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案件事實有無關聯性,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時,精神是否處于驚恐狀態,因在這種情況下,對其經歷的事情容易產生錯覺。例如:趙某強奸案,被害人陳述李某等三人以給糖果、小食品為誘餌將其強奸,三被告人也供述強奸既遂,但經檢查和鑒定,被害人系輕度發育遲滯,不構成強奸犯罪要件,被害人對這一點的陳述不符合情理,最終認定三名被告人強奸未遂。
(三)被害人與被告人關系。注意審查被害人與被告人的關系。如果他們之間素不相識,被害人的陳述可能比較真實;如果被害人與被告人有矛盾,被害人可能作出虛假陳述,夸大事實;如果被害人與被告人平素關系很好,被害人可能隱瞞事實真相,為被告人開脫罪責。雖然,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作為一種審查、判斷證據應綜合考慮的因素,對正確處理案件是十分有效切實可行的。例如:張某故意傷害罪案,張某與被害人李某系同村人,且張某在當地素有劣跡,被害人李某陳述“張某持刀逼我拿錢給他,我被迫當場付錢給張某”。而被告人張某供述“我叫他拿點錢來用,否則不得安寧,當時我手中沒有拿任何東西”。這就影響對本案的定性,是傷害還是搶劫。在審查證據時充分考慮了張某平時表現以及與鄰居之間的關系等因素,認為被害人李某有夸大事實的可能性。最后經過補充證據,排除了張某持刀威逼李某的情節,張某因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四)作證能力與品質。主要審查作證能力相對較弱的被害人陳述,包括盲人、聾啞人、年幼的人等被害人,這些被害人陳述的固定,法律作了嚴格的規定,比如聾啞人的陳述必須有懂啞語手勢的人當翻譯,年幼的被害人陳述必須要有監護人或其它與案件無關的證人在場。同時還要注意審查陳述的內容,比如盲人可就其聽到的情況作陳述,但不能說他見到了什么,年幼的被害人所陳述的內容是否符合其年齡、知識水平以及表達能力所能達到的程度。此外,被害人的品質如何也可能影響其陳述的可靠性。當然,這并不說被害人的人品有問題,其陳述就不真實,只是根據案件的其它證據進行判斷。
二、供述和辯解的調查核實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行為的實施者,是訴訟的中心人物,訴訟結果與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且犯罪中大量細節,只有行為人才知道,因此其供述和辯解往往是真偽共存。
(一)審查供述和辯解的真偽性。一是認真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的辯點,要引起重視;二是審查其多次供述是否穩定,與其它證據有無矛盾;例如:馮某某等人利用合同詐騙案,被告人馮某某不否認參與簽訂合同并欠對方當事人貨款的事實,但馮某某辯解這是經濟糾紛不是犯罪行為。在聽取馮某某的辯解后,及時與偵查機關交換意見,注意收集證明其詐騙手段和履行能力等方面的證據,做了認真、充分的庭前準備,預測了辯護觀點,在庭審中,辯護人果然以此為辯護觀點并作無罪辯護,公訴人駁斥了其辯點,該案件雖經幾次周折,最終馮某某仍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
(二)在審查共同犯罪案件各被告人供述時,要充分考慮他們之間存在共同的利害關系,行為時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很可能出現串供、訂立功守同盟、相互推諉等情況,就要結合全案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三)認真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作的有罪供述,正確對待和處理他們的翻供,從被告人的供述中找到收集證據的切入點,及時收集固定證據,以防止他們的翻供。否則將失去取證的最佳時機,造成證據滅失,以防止其翻供。
三、證人證言的調查核實
證人證言是證人將直接或者間接感知的案件真實情況向偵查人員作的陳述,證人證言的形成分為感知、記憶、陳述三個階段,在其形成過程中,證人也會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證言可能會有真、有假,夸大或者縮小的情況。在審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審查證人是否具有作證能力,即是否有《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的情形,證人是否具有相應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果證人是聽說的,就應當注意證人是否具備相應的聽覺能力;如果證人是近視或者老眼昏花,就應注意證人是否具有相應的視力及其記憶能力如何。
(二)審查證人證言的內容來源是否真實、客觀。在共同故意傷害案件證據調查核實時,要注意證人對所證的事實,是直接感知還是間接感知,是親眼所見還是聽人所說,對在采用轉述證人的證言認定案情時應慎重;證人是在何種情況下感知所證的事實,尤其要充分考慮案發時各嫌疑人的位置。這就是我們常用的定位圖示法。所謂定位圖示法,就是在調查核實故意傷害案件時,將所有參與傷害的嫌疑人用畫圖固定其當時所在位置的方法,來甄別其在故意傷害案件中所起的作用。例如:梁某等人共同故意傷害案件中,證人證實,見李某持折疊鋸兩次猛砍坐在出租車右后側的被害人。他自己辯稱,下車后沒有奔被害人走去,因為人多路堵,而是繞道側面去的,但當到被害人附近時,他們已經打完架了。經調查核實,用定位圖示法一步步剝離,最終證實,犯罪嫌疑人說了假話。
(三)審查證人是否與案件當事人或案件本身具有利害關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注意審查詢問證人的地點及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已履行告知義務。
[參考文獻]
[1]肖前,等.辯證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03.
[2]倪立民.語言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17-18.
[3]錢冠連.語言全息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09.
[4]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69.
[5]伍鐵平.再論語言的模糊性[J].語文建設,198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