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解制度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是我國傳統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調解制度在西周時已有了技術性的規定,在明清時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體系。中國古代調解制度可以分為民間調處、官府調處、官批民調。中國古代調解制度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古代的調解制度對今天的調解制度而言有其合理存在的道理,應當批判地繼承。
關鍵詞:古代調解制度;原因;吸收與借鑒
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171-02
作者簡介:周含宇(1992-),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在西周時就對調解制度作了技術性的規定,發展至明清達到頂峰。蘇力先生曾說:“一種制度得以長期且普遍的堅持,必定有其存在的里有,即具有語境的合理性,并因此首先應當得到后來者或者外來者的尊重和理解”①。因此,古代調解制度得以存續有其固有的原因,也值得今天的我們吸收和借鑒。
一、古代調解制度的種類
(一)民間調處民間調處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雙方通過尋找中間人來調停糾紛的方式。一般民間調處又可以分為鄉里調處、鄰里調處和宗族調處等。鄉里調處是指中間人一般是有鄉民推選出來的具有較高聲望的老人;鄰里調處是指在發生民事糾紛的雙方中,找出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調解人。這是古代民事糾紛中最常見的調解方式。在古代,許多家族規定了宗族調處的優先方式:“凡勸道風化,以及戶婚田土爭競之事,其長與副先聽之,而事大者,方許之官”②。并且在當時,對于宗族調處的方式,官府都予以認可。
(二)官府調處官府調處是指政府官員對一些民事案件和情節危害輕微的刑事案件進行調解的行為。古代官府的調解人在調解時關注的不是兼顧兩方利益,化解矛盾,而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息事寧人的原因來進行調解,因此往往帶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在里面。如果當事人因為矛盾激化告上公堂的話,調解人往往會先勸其“私了”,以免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三)官批民調官批民調是指百姓報官道官府處,官府進行簡單審查后認為此案不宜公開審理或者案件事情清楚、情節顯著輕微不需要經過正常審理,會先命令宗族族長進行調解,族長調解就將調解結果上報給官府,這一過程即為“官批民調”。這種調解形式相較于前面的官府調處的方式,強制性稍顯微弱。因為在此處,官府充當了一個“中間人”的角色。但這有利于民間調處與官府調處的有機統一和協調,使整個調節機制呈現一種良好穩定的狀態,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是極為有利的。
二、古代調解制度存在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我國古代主要實行封建政治制度,統治者所制定、施行的政策、決定大部分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進行的。因此調解成了化解糾紛的最好選擇。因為相較于訴訟這種激烈的解決方式而言,調解更為溫和,不需要浪費太多的社會資源,也不會造成太廣泛的社會影響,就可以使沖突得以化解,這是每個統治者都樂于見到的結果。而發生矛盾的雙方如果選擇訴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很有可能會使事態擴大化,給周圍居民造成不好的影響;同時,在訴訟中敗訴的一方憤憤不平,嚴重時會尋仇,造成社會人員傷亡,給社會治安造成影響,不利于社會的穩定,這是統治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這種情形下,統治者回大力推行調解制度,使雙方的矛盾以一種和平的方式解決,既照顧了雙方的顏面,也是雙方得以信服,維護了社會的安定與繁榮。
(二)經濟原因
古代的中國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商品經濟的不發達,因此居民的生活范圍往往局限于一個村落或者一小塊土地上。因此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糾紛的解決常常意味著原有人際關系的恢復,維持或至少是當事者的和平共處,而為了達成這樣的解決,與其把具有外在強制性的判決作為處理的目標,還不如盡量說服當事者自覺地結束爭議更為合理”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調解制度更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恢復和小農經濟的順利發展。
(三)思想原因
我國古代雖說各種學說百家爭鳴,但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孔子的儒家學說。并且“無訟”的觀念有孔子推行出來,在后世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深刻地影響了人們解決糾紛的方式。儒家思想作為古代統治思想,其代表學說“禮之用,和為貴”主導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這種思想告訴人們要以和為貴,與他人和睦相處。“自有生民以來,莫不有訟。訟也者,事勢之所趨,人情之所斷不能免也”④。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口的增多、經濟的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各階級的利益必然會存在摩擦,因此就需要一種合適的方式來調和各方面的矛盾。因此為了緩和各方矛盾,統治者們會優先選擇調解作為解決方式,因為這時較為溫和的解決方式,也不會引起社會的動蕩。
三、對中國古代調解制度批判地繼承
(一)中國古代調解制度的優缺點
盡管古代調解制度的誕生和發展都有其特殊性,但我們仍然可以借鑒到其優秀的地方,而為現代調解制度所用。
首先,古代調解制度為民眾提供了一種“非訴訟解決機制”,無形之中迎合了民眾的樸實想法;同時,通過調解的方法解決問題不會傷及顏面,雙方對于結果的異議遠不如對訴訟的結果異議大;同時,選擇調解作為解決糾紛的方法可以減少經濟成本,是所有解決糾紛的方式里最便捷、最實惠的方式。
但我們也應看到,從封建社會中孕育出來的調解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當雙方發生民事糾紛時,由調解人來調解,這時調解人的做法卻是表達自己對雙方矛盾的看法,這顯然和我們現在推行的調解制度的中立性是矛盾的;其次,在古代,調解制度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強制性,表現為被調解人是被動接受調解的。這和我們現行調解制度推行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是矛盾的,現代調解制度更傾向于當事人自愿接受調解;最后,古代調解員在在民事糾紛中一般處于主導地位,對事態的方向和發展都進行掌控,而在我們現代的調解制度中,調解員的主要作用是輔助性的,當事人才是調解活動中起主導地位的人。
(二)我國現代調解制度應當遵守的原則
1.遵循當事人自愿原則。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三條規定:“在當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⑤”表明人民調解員的行為應當建立在當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而不能主動介入或者冒然介入;并且是否需要人民調解員由當事人自主決定;調解的內容、調解的范圍和調解的形式等都應由人民自己選擇。
2.合法合理原則。根據現行《人民調解法》的相關規定,人民調解員的調解工作要合法合理,調解要有法律依據,調解的形式、內容和程序都要按照法律規定來進行。另外根據《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法院調解應在事實清楚地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⑥。因此調解必須合理,即在合法的基礎上還要合乎理性,要符合大多數人共同認同的觀念。調解的“合法”與“合理”缺一不可,不能只重其一,而忽視其他。
3.尊重當事人選擇解決糾紛方式的原則。在古代,調解是訴訟的必經程序,即不經過他人的調解,人民發生糾紛時不能直接進行民事訴訟。而對于現代調解制度,我們應當尊重公民的選擇,如果公民在解決民事糾紛時直接選擇了訴訟的方式,不能駁回也不能妄加批評,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訴權,不能讓公民有“厭訟”或者“訟累”的想法。因為我國在大力打造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保障公民的訴權也有利于推動我國法制建設,推進人民調解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調解制度從古代起源,逐漸在社會和歷史的進程里發展成如今的模樣。古代調解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運用最廣泛的解決糾紛的手段,在今天仍有它存在的價值。對待古代調解制度,我們應當“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才算是以最好的方式將古代調解制度繼承下來,并將其內部優秀的部分與現代調解制度完美融合。
[注釋]
①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出版,2000.
②<皇朝經世文編>卷五八,張海珊<聚民論>.
③潘度文.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歷史發展及其社會基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1).
④<崔術·訴訟>.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3條規定.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
[參考文獻]
[1]王鋼.中國傳統調解制度模式探微——兼與現代調解比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2]曾憲義.關于中國傳統調解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