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各級政府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權力清單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行各級地方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對政府構建權力清單制度劃定了明確的時間和期限。因此,深入研究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是在新形勢下對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改革勢在必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關鍵詞:權力清單制度;困境;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191-01
作者簡介:周慶旺(1991-),男,漢族,江西撫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基礎理論。
一、權力清單制度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許多省市級政府如浙江、成都在探索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構建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的結果,初步實現了構建該項制度的預期設想。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國省市級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構建過程中,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主要有:
(一)法律缺失
縱觀我國政府在制度構建方面做出的各種努力,容易發現,迄今為止都還沒有出臺過專門針對此類問題的法律法規。雖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及《指導意見》對此做了專項規定,但就其實質而言,這些政府文件雖然是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但卻沒有國家強制力做后盾。在國家治理方式中,法律是最為穩定最為可靠的方式。與黨的政策文件相比,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具有更強的穩定性,更有利于這項制度的推行。
(二)缺乏正確的職權意識
從我國的發展歷程上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形成的行政權至上的觀念尚未完全去除,一些公職人員仍然認為國家機關是管理人民群眾的機關,公職人員行使國家權力不需要人民群眾監督和制約,他們對公民權利缺乏基本的尊重和認同,法律意識也相對淡薄。因此,在制度構建過程中,有些國家工作人員壓根就沒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認為建立該項制度僅是一種形式而已,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起到多大的實質作用,仍將自己置于監管人民的地位上,嚴重阻礙了該項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三)權責不一
現實中,權力清單制度在如火如荼的構建,但責任清單制度卻有所缺失,這導致權責不一。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之間權利邊界不明晰,權力爭著上,責任躲著讓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路徑選擇
在推行過程中必然會遭遇艱難險阻,改革之路尤為艱辛。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卻步,反而應該堅定改革的信心與決心,通過不同的措施加強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建設,強化該項制度的價值,確保早日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遠大目標。
(一)完善相關法律規定
合法行政是現代國家在行使權力時必須遵循的原則。因此,在推行省市級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建設中,必須要始終堅持法治思維,做到職權法定、于法有據。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首先,從國家立法層面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權力清單的制定和公布納入各級政府的年度工作報告當中,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規定權力清單應包含的基本內容,應要求各級政府建立對權力清單的動態管理制度,使其長久化和動態化;其次,從地方立法層面制定完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借助此種方式,既可以把符合地方政府的實際情況考慮到法律法規當中,更是為了將地方立法機關的監督作用發揮到極致,起到監督和制約各級地方政府的目的。
(二)建立政府責任清單制度
政府責任清單制度的缺位,導致在構建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上出現諸多問題,嚴重阻礙著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明確行政責任。對于違反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行為,可依法視情節輕重,給予相關責任人不同的行政處分,如可責令作出書面檢討、通報批評等;規定刑事責任。針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推行權力清單制度的過程中涉及到的職務犯罪,如貪污受賄等,就應當將行政首長的責任與具體行使權力的公務人員的責任一并追究,實行雙罰制。
(三)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
要將多元化的監督方式引入到制度建設當中,有效防范政府人員出現以權謀私、權力濫用等現象的出現。首先,可以選任確定專門機關實施監督;其次,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在制定政府權力清單時,要對人為選擇和排除權力清單應包含的具體內容、制度設計過程中出現的人為錯誤進行重點監督,在編制完政府權力清單后,當其進入到實施階段時,也應實時對其落實情況進行長效監督;最后,強化外部監督力量。在構建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時,更加需要強化外部監督力量,將內外兩種監督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監督效果。例如,政府可充分利用網絡開展網絡聽證會,廣開言路,聽民聲,使政策更合民意。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馬懷德.法制現代化與法治政府[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3]羅亞蒼.權力清單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張力、本質、局限及其克服[J].中國行政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