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矯正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利用社會力量,如社會團體等,共同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觸犯刑法的人在社區實行一定的管制,對矯正對象進行改造和教育,使其平穩融入社會的活動。社區矯正應當兼顧刑罰執行和社會工作屬性,主要是為了使犯罪人再社會化的個別預防目的且兼顧一般預防的刑罰執行制度,屬于檢察機關刑罰執行監督的范疇,與此同時檢察監督工作也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從實務方面來講,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雖然開展的時日較短,但仍顯現出第三方監督的優越性和積極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還不十分健全的社區矯正制度和執行缺陷。
關鍵詞: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D9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199-01
作者簡介:李丹(1983-),女,漢族,遼寧本溪人,本科,在職研究生碩士學位,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科員,研究方向:為民事行政檢察研究。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是中央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背景下對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時也是對刑罰執行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檢察機關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矯正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是對社區矯正監督的加強,使社區矯正制度更加良好的運行,而且也是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的內在要求。
一、完善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立法
在多年試點試行的基礎上適時制定專門的社區矯正法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只有有了相關的法律作為依據,其實施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一方面,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社區矯正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對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運作程序、監督主體等具體細節作出明確規定,尤其是要明確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中的監督地位,規定檢察機關進行社區矯正監督的監督程序、監督內容等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并沒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問題,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二、明確監督的對象
目前現有的有關社區矯正工作規定使檢察機關感覺有些無從著手監督。社區矯正制度實際上是由司法行政機關為主導,將社區矯正人員置于社區內,在相關社會力量的協助下,共同幫助其悔罪,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在此過程中,公安機關執行的主要是行刑任務,而矯正和安置救濟任務則主要由司法行政機關和其他社會團體等完成。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情形下,檢察機關對社區矯正的法律監督對象應當根據社區矯正工作的程序要求來確定。具體包括:一是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主要包括鄉鎮、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員和監獄工作人員。二是法院工作人員。其職能主要是準確適用相關的法律和司法解釋,對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犯罪人,依法適用非監禁刑、減刑或者假釋等刑罰執行措施。三是相關社會團體和社區志愿者。其職責為接受司法行政機關的委托或聘請,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幫教、心理咨詢等服務。因此,必須制定一部專門規定社區矯正工作的法律,并制定相應的對社區矯正進行監督的具體法律規范,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區矯正運作程序,包括監督程序,明確檢查機關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促使其相互配合,互通有無,信息共享,提高監督的力度和效率,使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有序運行。
三、完善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機制增強實效性
(一)規范信息報送制度,共享信息資源。社區矯正工作需要多個部門協作配合進行,因此,信息交流、傳遞的流程較長,涉及面更廣,經常出現信息報送不暢,這也是阻礙檢察機關執行監督的首要問題,因此應建立規范的信息報送制度,建立各相關部門主動接受監督的工作模式。
(二)明確檢察機關糾正意見的效力及強制力。一個法律制度必須要有保障其能順利實施的強制懲罰手段,檢察機關的監督權也不例外,“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公正亦越來越講求效率,適時將刑罰執行監督規定中的彈性條款改為剛性規范,明確規定糾正違法的程序、強制性和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措施,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手段賦予必須強制力。
(三)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中建立緩訴及處罰建議制度。緩訴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對于一些雖然符合起訴條件,但情節比較輕微、具有悔罪表現,不起訴更有利于改造、教化犯罪分子并幫助其消除自身弊病的案件,可以決定對犯罪嫌疑人暫緩起訴,并設置一定的考驗期。但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定暫緩起訴制度,該制度還是我國立法上的空白。根據現代刑罰理念的發展和人權保護的不斷加強,應當在緩訴制度上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對處于考驗期的緩訴適用對象適用社區矯正。另一方面,在現行的《辦法》規定中,并沒有規定誰可以對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人員提出使用社區矯正的建議,這屬于我國立法上的缺位在完善社區矯正工作中的調查、建議、決定、執行等環節時,建議環節應由檢察機關實行,畢竟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的情形最為了解,能都準確、公正的作出量刑建議并判斷出是否適合社區矯正,這對社區矯正的推廣和實施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建強.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2]程林.論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中的法律監督[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3]湯唯,孫季萍.法律監督論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