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法律制度體系的建設也在逐步的完善,與此同時,在新的時期,家庭暴力的現象愈來愈突出,從法律角度進行分析并逐步制定日漸完善的法律制度,對解決家庭暴力問題就有著積極意義。本文主要家庭暴力出現的原因以及立法的現狀加以分析,然后結合實際對家庭暴力的法律健全措施進行探究。
關鍵詞:家庭暴力;法理學;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213-01
作者簡介:孫衍臣,東北林業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當前,家庭暴力已經成為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通過從法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就能進一步的深化對家庭暴力的理解,并為其法律制度的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一、家庭暴力出現的原因以及立法的現狀
(一)家庭暴力出現的原因分析
家庭暴力的出現的原因比較復雜,其發生和社會文化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有著緊密的聯系,從我國的家庭暴力所出現的原因來看,主要是由于人們對暴力的崇拜以及恐懼,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在實際中卻形成了合理的解釋:暴力能夠控制敵人以及解決糾紛,也能夠維持權威,暴力成為解決糾紛的重要方式,在家庭暴力的現象中也有著深層次的原因[1]。由于生物性利他主義情懷,使得內部的血緣關系以及親情的關系對暴力的侵犯存在容忍的態度,這對家庭暴力的進一步惡化就創造了條件。家庭暴力的出現和男權文化因素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傳統的社會中對父權制度統治的維護,使得當前的社會發展中也存有這一思想的影子,父權統治也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存在,這也是家庭暴力出現的重要因素。另外,家庭暴力的出現和物質資源的依附關系以及傳統權利的觀念和社會變遷的文化因素影響等方面也有著緊密的關系,只有了解到這些原因才能有助于解決家庭暴力的社會問題。
(二)家庭暴力立法的現狀分析
從當前我國對家庭暴力的立法現狀能夠看到,總的來說已經有多部法律出臺,在最早簽署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就能夠體現,我國也制定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對婦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有了明確指示,并堅決制止家庭暴力。而在我國的民法當中也有關家庭暴力行為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當中104條就規定了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當中也有反家庭暴力的相關立法,在治安管理處罰法當中也規定了毆打他人的或者是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進行了處罰,在刑法當中也規定了家庭暴力構成傷害罪以及殺人罪等進行刑罰的處罰[2]。從這些立法的現狀能夠看到,我國對家庭暴力這一社會現象的重視,并從立法層面進行了保護。
但是即便如此,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家庭暴力的立法還有待完善,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對家庭暴力的放任態度,當前的法律可操作性對家庭暴力的法律防治有著很大影響,司法的缺位也影響了家庭暴力法律的防治效果,以及傳統的法律觀念也影響了家庭暴力法律的防治等。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對家庭暴力的立法問題的解決就成為重要的法律制度完善的要點內容[3]。家庭暴力的私密性以及個人性的特征,也使得在舉證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困難,這些都是未來需要立法過程中認真重視的問題。
二、在法理學角度對家庭暴力立法的建議
從法理學的角度加強家庭暴力的立法,就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和完善,筆者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深化家庭暴力防治立法理念。對家庭暴力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從立法層面進行實施,就要首先從立法的基本理念層面進行明確,加強公力救濟的規范理念,要能夠把家庭暴力的問題上升到人權問題高度加強認識和解決,必須要通過司法機關專門活動加強人權的保障,只有從人權的高度認識到家庭暴力的嚴重性,加強對受害者的救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暴力的問題。要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制定統一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第二,家庭暴力防治立法制度完善構建。在從理念層面得到了加強認識后,就要充分重視制度的完善建立,在制度制定過程中就要明確,家庭暴力的防治是社會共同責任,任何組織都有反對家庭暴力的義務[4]。明確家庭暴力法律干預機構,通過專業的機構來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落實,這就涉及到法院以及檢察院和居民委員會等諸多的部門,要結合相關部門的特征明確分工,將部門的資源能得以整合運用。明確家庭暴力施暴者的法律責任和工作人員的職責,認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堅決制止家庭暴力施暴者的行為,從法律層面加強防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暴力的社會現象的出現,有著其深層次的因素,這就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和重視。當前處在法治社會就要注重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受害者自身的權益,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完善制度和實施,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希望能通過此次對家庭暴力的法理學角度的研究分析,能有助于解決實際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舒志青.論我國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5(24).
[2]李芳儀.反家庭暴力立法的思考[J].前沿,2014(Z8).
[3]帥歡.家庭暴力的法律社會分析[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7).
[4]宋哲雯,饒繼姬.反家庭暴力的刑法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