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騙取貸款罪中借款人在借款過程中多會向銀行提供了虛假的貸款資料,銀行的工作人員若因此受騙,導致放貸損失時,要追究騙貸人的刑事責任。若是符合犯意的連續性,也就是在犯意轉化的場合,行為人一開始的欺騙貸款行為就可以轉化為主觀上要占有貸款的惡性,最終追究行為人貸款詐騙罪的刑事責任。
關鍵詞:騙取貸款;貸款詐騙;犯意;詐騙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227-01
作者簡介:王坤(1973-),男,漢族,遼寧大連人,本科,遼寧警官學院法學部,講師,研究方向:刑法學。
騙取貸款罪,是指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該罪名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會出現比較多的分歧。同時騙取貸款罪的相關司法適用也很不規范,不是擴大解釋就是縮小解釋,從而使得司法的混亂,對貸款詐騙的犯罪分子打擊的力度不夠。本文針對在騙取貸款罪中的何種情況向貸款詐騙轉化作進一步的探討,以期更好的區別比較。
如何理解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成為騙取貸款罪與貸款詐騙罪的主要節點,當然對區分騙取貸款罪與貸款詐騙罪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前者是有借有還,而后者卻是借而不還。當借款人開始的時候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或沒有證據證明其主觀上要占有銀行的貸款,若使用了騙的方法獲得了銀行的貸款,行為人這個時候又產生了非法占有的主觀上惡性,則在此時就發生了行為人的主觀犯意的法律轉化,若這時候還是不想返還銀行的貸款,對于這樣的情形在實踐中應該如何認定?有的學者認為,“行為人在獲取貸款之前或之時并無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在合同履行期間產生不法占有的目的,并通過轉移、藏匿等手段非法處置貸款,此時行為人之前的合法行為經與其犯罪目的的整合,其后續行為構成一完整的系統,整個系統因目的對行為的控制和調節而具有犯罪性了”。[1]所以,此時行為人若騙貸時沒有主觀上的犯意,客觀上又沒有行為與之協調配合,則不能認定為貸款詐騙罪。也有學者持著一種相反的否定觀點,“既遂以貸款的發放為標志,從著手到既遂都要求其有貸款詐騙罪的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事后故意是不能構成故意犯罪的罪過的”。[2]
借款人一般在獲得貸款后,若不是出于非法占有目的,則可以認定其主觀上無詐騙的故意,但其在歸還所貸款之前,由于發生一些事情,借款人有可能會產生非法占有貸款的故意,也就是形成了轉化為非法占有的目的。此時應該按貸款詐騙罪認定。但是對于借款人來講,如果其由于某種情況對貸款沒有及時的返還,這時候我們也不能簡單的按照貸款詐騙罪來定罪量刑。若借款人采取欺騙手段獲得貸款以后,客觀上不履行相應的還款義務,口頭上口口聲聲說要還款,實際上則一拖再拖,所以借款人在辦理貸款的過程中是構成騙取貸款罪還是貸款詐騙罪,在理論和實踐中我們還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對于當事人想要到銀行去貸款的時候,要看借款人在借款的同時是否想要非法的占有所貸的銀行款項,也就是要看其主觀是否有犯意的惡性,如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惡性犯意,也不是不想還銀行的貸款,只是力不從心,所以此時主觀無犯意,客觀上看似給銀行造成了損失,我們也不能追究借款人的刑事責任。按照主客觀相一致的刑法學的理解,由于主觀沒有要占有銀行的貸款,當然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了。當然,若借款人通過欺騙的手段獲得貸款以后,自己有錢也不還,還有轉移資產或大肆揮霍的行為,這時主觀的非法占有的目的很明顯,則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于那些借款人正常途徑借款后而又千方百計的不及時還款的借款人而言,當然可以先采取一般的民事訴訟救濟手段來實現了自己的債權,此時對此情況可以按照貸款糾紛或者按照騙取貸款罪來處理,不宜按貸款詐騙罪來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再者,一般情況下借款人取得銀行的貸款以后,主觀上有惡性,同時在非法占有目的的支配下,實施了行為,使銀行貸款遭受實際的損失,這時候借款人的貸款詐騙特征就比較明顯了。這時候,借款人不但主觀上有惡性,客觀上也有了行為,而且二者高度的統一,作為借款人不僅僅是不履行還款義務,同時他的行為直接導致了銀行的貸款面臨損失的風險,最終的結果就是其貸款追不回來了。實際的司法實踐中,也經常會發生在獲得貸款以后就銷聲匿跡的,最終使得銀行的貸款遭受實際的損失,或是貸款后并不是用于生產經營,而是用于揮霍浪費最終無法歸還所貸款項,這種情況下借款人的主觀的非法占有的惡性很明顯,無論其犯意產生的時間是在取得貸款前還是在取得貸款后產生的,對于認定其貸款詐騙罪都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我們應該把握的是其主客觀的一致支配下的嚴重的危害后果是我們處理此類案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參考文獻]
[1]丁天球.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重點疑點難點問題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356.
[2]趙秉志主編.金融犯罪界限認定司法對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