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艷+高美香+丁花+楊建桃


[摘要] 目的 研究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法及用藥依從性情況。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實施個體化護理策略,統計護理前后患者血糖、用藥依從性情況。結果 個體化護理策略實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藥依從性、合理飲食依從性、合理運動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執行率方面均明顯高于實施前,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個體化護理策略實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護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應加強對患者用藥指導、健康教育、飲食護理、運動指導等多方面的護理,多關懷患者,并尋求家屬支持,以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及用藥依從性。
[關鍵詞] 精神病;糖尿?。挥盟幰缽男?;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13-02
精神病患者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功能缺陷等特點,患者常處于淡漠狀態,且日常活動明顯減少,易躁動、易興奮,無特定生活規律,甚至出現意識障礙等情況。對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嚴格進行飲食控制,但精神病患者飲食控制能力下降,用藥依從性極差,長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可導致多個系統損害,甚至引發酮癥酸中毒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在護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時,護理難度大大增加[1]。為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用藥依從性,該次研究選取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個體化護理策略護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患者年齡介于35~67歲,平均(52.16±3.56)歲,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類型:15例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7例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癥,17例為抑郁癥,4例為精神分裂癥衰退期。
1.2 護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據血糖控制情況、有無并發癥、精神疾病種類等情況,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護理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1.2.1 安排同種疾病病友同室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的種類,安排同種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間及患者家屬間互相交流溝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顧,在治療中相互鼓勵、督促。
1.2.2 合理安排飲食 糖尿病患者必須嚴格限制飲食攝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對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控制較為困難,在穩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時,還需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尋求家屬幫助,避免患者隨意飲食,為患者家屬講解控制飲食的重要性,以獲得家屬理解及協助。在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還需多鼓勵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飲食積極性。為更好的實現飲食合理性:首先需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正確選擇食物,每日定時定量飲食,如患者出現饑餓感,可指導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紅柿、冬瓜等食物,多補充蛋白質,如蛋類、瘦肉、魚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攝入量,避免進食蛋黃、內臟、魚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腎臟負擔等。每日適當活動,活動時避免空腹,并在兜內放葡萄干、糖塊等食物,在出現低血糖癥狀時,及時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發昏迷等危險情況。每日多進食高膳食纖維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暢。其次應嚴格控制甜食的攝入量,常見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點心、水果、餅干、含糖飲料等,如偶發低血糖時,可少量進食,但在日常應嚴格控制甜食攝入量[2]。
1.2.3 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為減退的情況,因此在實施飲食控制計劃期間,患者極易出現暴飲暴食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應掌握食物來源,提醒家屬不能私自為患者購買食物,講解飲食控制對病情康復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控制飲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積極協助護理人員控制患者飲食,在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應提醒周圍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時將患者轉移至單人病房。
1.2.4 用藥指導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類型,發作特點等,并根據患者病情特點,與患者溝通,為患者講解糖尿病用藥方法、治療注意事項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時服藥,并要求家屬協助或督促患者用藥。參與該次研究的39例患者,應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藥品種類包括鹽酸二甲雙胍、格列本脲、達美康。用藥方法為:每日早6:30用藥,下午16:00用藥,于餐前30 min服藥,到時間后由護理人員為患者發放藥品,患者服藥后離開[3]。有4例患者采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初始由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時應常更換位置,以免局部組織產生硬結,影響藥物吸收,必要時對患者進行熱敷,每日用藥后,均需密切監測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斷患者是否出現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嚴重并發癥,告知患者家屬如患者有不適感受及時告知護理人員。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內容包括:①講解糖尿病可能并發視網膜、腎臟、神經系統等多種并發癥,提高其對控制血糖重視程度。②指導患者加強自我護理,了解用藥劑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不良反應方法。③講解飲食控制在病情治療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要求及方法。④講解日?;顒拥姆椒?,并鼓勵患者合理、規律活動。⑤指導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在出現身體瘙癢等不適感受時,避免搔抓并及時通知護理人員。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采用該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價量表,評價患者護理策略實施前、后用藥依從性、合理飲食依從性、合理運動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執行情況。②血糖水平:監測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水平,評價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水平。endprint
1.4 統計方法
該組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策略實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實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藥依從性、合理飲食依從性、合理運動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執行率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策略實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標比較
實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為(13.64±3.87)mmol/L;實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為(9.45±2.15)mmol/L,實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實施前,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的病因相對復雜,與自身免疫、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在實際護理中發現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由于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因此護理過程更為復雜,大大增加了護理難度。為改善這一情況,該次研究總結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法,并為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制定了個體化護理策略,通過一系列護理策略的實施,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在控制飲食、合理用藥、適量運動、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此外,個體化護理策略實施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降低,說明加強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個體化護理,還具有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護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應加強對患者用藥指導、健康教育、飲食護理、運動指導等多方面的護理,多關懷患者,并尋求家屬支持,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及用藥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龍麗芬.200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護理研究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180.
[2] 王永良.使用阿立哌唑治療精神病并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23-25.
[3] 王燕.40例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180-1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