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 伴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對于飲食的要求有所提高,而營養攝入過多所造成的一系列疾病問題也越來越顯著。在妊娠期間,因營養攝入過多而導致糖耐量異常的妊娠期糖尿病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積極治療及預防妊娠期糖尿病是降低胎兒畸形率,保障母嬰安全的關鍵,所以需分析其發病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才能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妊娠期糖尿病。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原因;飲食;營養
[中圖分類號] R71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95-02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發生或發現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 是妊娠期常見嚴重危害母兒健康的并發癥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產后糖代謝異常的發病率卻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在生產后存在較高的糖尿病患病的風險,大約是正常人的4倍,嚴重的可影響母嬰的生命安全。患者可出現較為典型的臨床表現,因血糖較高而導致的多飲、多食、多尿,陰道酸堿平衡被打破,失調所致由厭氧菌感染所致陰道炎反復發作,孕婦體重嚴重超標,該次妊娠并發羊水過多等。
1 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因素
根據目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狀況分析,導致孕婦患病的最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孕婦年齡,肥胖,家族遺傳狀況,種族,產科因素。
1.1 孕婦年齡情況
對于孕婦來說,年齡是影響其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年齡的孕婦的各項身體指標不同,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防御及內分泌調節機制有下降的可能,患有糖尿病的風險也逐漸增高。在醫學上,將年齡超過35歲的孕婦稱為高齡產婦,高齡產婦罹患各種妊娠期并發疾病風險較適齡產婦高3倍左右,故高齡產婦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高發人群。超過30歲的孕婦患病率為60%,在孕婦妊娠24周后發病出現遞減趨勢,約占40%。年齡越大的女性,懷孕期間的風險越高,發現其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時機越早。
1.2 孕婦肥胖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的飲食水平也逐漸提高,而營養攝入過多所造成的一系列疾病也不容忽視,最直接造成的就是肥胖。肥胖人群極易產生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現象,尤其是孕婦肥胖,缺乏相應的體育鍛煉,胰島素抵抗增強,糖耐量嚴重減低,最終導致妊娠期糖尿病。肥胖同時與文化經濟水平等具有協同作用。一般我國采取計算BMI值及腰髖比(WHR)來評估患者是否肥胖,孕婦的BMI值及WHR值越高,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幾率越高,風險越大。孕婦應注意控制體重,避免攝入過多的營養物質,孕婦體重過重不但患妊娠期糖尿病風險增加,對呼吸、循環也造成相應壓力,巨大兒的風險更高,不利于母嬰健康安全。
1.3 家族遺傳狀況
糖尿病有家族遺傳傾向,患者的糖尿病家族史是導致妊娠期糖尿病最危險的因素。I型糖尿病主要是遺傳,2型糖尿病主要和生活方式及遺傳有關。同樣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中,存在家族遺傳史的患者所占比例較大,是無家族史的患病率的2倍。在親屬之中存在糖尿病者,孕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對的又提高了1倍之多。所以,家族中存在糖尿病的孕婦更應注意血糖的監控,積極飲食運動控制,防止病情發生發展。
1.4 孕婦種族的不同
不同地域存在著不同的飲食文化習慣,營養攝入比例不同,導致身體情況有所不同。營養狀態的異常導致孕婦出現妊娠期糖尿病就和種族密切相關。就目前來看,亞洲人患病率幾乎可高于是歐洲白人婦女患病率的8倍之多,其他種族甚至有更多的情況,這與生長地區差異。飲食種族不同的習慣緊密相連,生活習慣的不同可能導致經濟文化以及其他方面很多差異,這些不同即導致妊娠期患病的風險幾率的很大差異[2]。
1.5 孕婦的產科因素
孕婦在妊娠前的產科因素也是影響孕婦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孕婦曾經的較多次數的流產史、多次妊娠史、出現過死胎、畸胎、先天畸形發育不良生育史的是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的高危人群。所以,針對有以上病史的妊娠孕婦也應重點監測血糖水平,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
2 妊娠期糖尿病發原因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最初的篩查是糖耐量篩查,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異常行OGTT檢查,目前存在較多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異常,從而進一步做OGTT檢查,即糖耐量檢查,評估患者機體對于糖的耐受能力。其血糖評定上限為空腹血糖5.1 mmol/L,1 h血糖10.0 mmol/L,2 h血糖8.5mmol/L。有其中1項出現異常即刻診斷為糖耐量異常,2項或2項異常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在妊娠期間,孕早中晚期因不同機制都會影響糖耐量的增減,一般情況下糖耐量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但是患者下一次妊娠時有很大的可能再次復發糖尿病[3]。妊娠前身體健康而妊娠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大多在產后能夠恢復正常的糖耐量,但仍存在后期演變為糖尿病的可能。妊娠期糖尿病同2型糖尿病較為相似,在研究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原因過程中,需要重點區分以及二者的相互演變情況。2型糖尿病發病多是患者機體內出現胰島素抵抗,即內分泌代謝紊亂所致,這也是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2.1 孕婦體內內分泌代謝紊亂
2.1.1 胰島增大導致內分泌改變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體內內分泌的變化較大,主要的特征性表現為胰島的增大(腺體改變),其機制是胰島分泌的β細胞增多,孕中期開始分泌增多的胰島素在血中擴散發揮作用降低血糖,末期達到最大分泌量,因拮抗作用導致α細胞分泌增多,分泌出的胰高血糖素抵抗胰島素的作用。在第7孕周開始,垂體的體積和重量都有相應的增加,最終體積增加21%~40%,重量將增加1倍,同時增加的還有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素、垂體促乳素、促腎上腺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4]。除以上內分泌改變外,較為突出的改變為甲狀腺激素的改變,妊娠期孕婦存在較多的甲狀腺功能異常情況,甲狀腺呈較為均勻性的變大,激素分泌異常,但正常情況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部分出現甲狀腺功能減低。妊娠期孕婦的腎上腺卻無明顯改變,對機體影響不大。endprint
2.1.2 胎盤因素導致的內分泌改變 胎盤不但有母嬰之間物質交換的作用,而且存在內分泌作用。胎盤合成和分泌的雌激素、胎盤生乳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均與糖代謝有關,胎盤生乳素最重要,胎盤生乳素能加速脂肪的氧化和脂肪的分解,加速肝臟利用甘油,血中游離脂肪酸增加和脂肪酸產生糖原[5]。胎盤生乳素也影響孕婦機體的血糖情況,其可以使葡萄糖降低,使機體血液中的血糖升高,不利于孕婦血糖的調控,有加重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
2.1.3 胰島素抵抗及分泌不足 妊娠期糖尿病是綜合性疾病,在多重因素共同基礎上造成的,妊娠孕婦患糖尿病同正常狀態下成人相比屬于特殊狀態,具有特異性,即在妊娠期發生,且糖耐量的水平不斷發生變化[6]。其發病機制目前考慮為胰島素抵抗及分泌不足。治療上多首選飲食運動控制治療,在此基礎上控制良好者,可保留原有控制方案直至妊娠結束,若控制效果不佳,禁忌應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以免因藥代動力學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致畸等,最好的方法是按照需要應用胰島素皮下注射,根據自身不同血糖控制情況調整劑量[7]。
妊娠期孕婦體內存在降血糖作用的激素為胰島素,其他激素大多存在胰島素拮抗的作用,可升高血糖,多種激素異常代謝共同導致了孕婦妊娠期的糖代謝異常。孕婦需警惕低血糖存在,胎兒在母體內對葡萄糖的需求量較大,而孕婦自身的腎糖閾下降,導致孕婦出現嚴重的低血糖,需要特別注意,保持血糖的平穩,避免波動過大,對母嬰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可出現酮癥酸中毒。
3 結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需積極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佳將會危及母嬰安全。嚴重者可導致胚胎發育異常,流產、早產風險增加,極易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感染,巨大兒,羊水過多,胎兒生長受限,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等風險[8]。新生兒出生后極易低血糖,黃疸,窒息等,常送往新生兒科觀察,可見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的不良影響的嚴重性[9]。早期妊娠前應針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因素應針對性的預防,一旦發現孕婦出現妊娠期糖尿病也應積極治療,保障母嬰的健康與安全[10-11]。
[參考文獻]
[1] 孔麗君,范玲,李光輝.孕期飲食及運動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的預防作用[J].北京醫學,2014(11):900-902.
[2] 妊娠期糖尿病的觀察與護理[J].陳鳳俠.齊魯護理雜志,2014(1):9-10.
[3] 汪家安,王慧琴,張舒.150例糖尿病母親嬰兒早期并發癥分析[J].安徽醫藥,2014(11):2135-2136.
[4] 郭玉巖,陳成華,趙璐杰,等.妊娠期糖尿病診斷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15(3):145-147.
[5] 湯栩文,林斯,謝曉斌.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終產物及其受體對妊娠期糖尿病圍產兒結局的預測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9):695-698.
[6] 王利紅.305例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篩查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6(7):66.
[7] 陳秀華,李愛茜,楊文東.3682例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結果分析[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0(4):313-314.
[8] 梁飄玲.糖尿病篩查及孕期營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1):4006-4008.
[9] 王美記,牛健民,溫濟英,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期管理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廣東醫學,2009(6):900-901
[10] 叢林.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J].安徽醫學,2009(4):364-365.
[11] 楊慧霞,張眉花,孫偉杰,等.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11):725-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