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摘要] 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的預防作用。方法 抽選2014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依據不同護理干預方法為標準分成2組:參照組30例予以普通護理,實驗組30例予以普通護理聯合護理干預,比對2組護理效果。結果 干預后,實驗組護理滿意率96.67%,比參照組73.3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夜間低血糖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參照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開展專業護理工作時,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基礎護理的同時配合護理干預,可在明顯提升護理滿意率的基礎上,有效預防老年患者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效果確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護理干預;老年糖尿??;夜間低血糖;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21-02
糖尿病是臨床內科較常見疾病之一,主要因胰島素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臨床表現為血糖較高。若長時間患病,則會嚴重損傷其腎、心血管、神經系統等,尤其是伴發低血糖癥狀,若未癥狀未的道具較好的控制,對患者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威脅[1]。為此,該病治療過程期間對于護理干預的要求也明顯提高。該次2014年1月—2017年1月選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該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將其分成兩組:參照組30例,男:女:13例:17例;62~83歲,年齡均值(70.5±5.5)歲,予以普通護理;實驗組30例,男:女:14例:16例;61~86歲,年齡均值(71.5±3.4)歲,予以普通護理聯合護理干預。對2組臨床信息做對照,發現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對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入院后,護理人員對患者做簡單的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及加強巡視,并告知患者護理期間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2)對實驗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配合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干預。糖尿病屬于一種比較典型的內科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除對其展開專業療法外,還應充分結合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等,對此,治療時需在關注患者軀體治療的基礎上,也需合理調節其心理,以保證其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從而較好地改善其病情[2]。比如,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多與其交流、溝通,對其病情發展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后,方可準確評估其心理狀況,從而根據其病情發展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方案[3]。此外,護理人員也需與患者家屬交流,告知家屬該病病因、病情發展、治療方法、護理計劃等,多安慰、看望患者,以緩解其抑郁、焦慮、恐懼等消極心理。②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糖尿病血糖控制過程比較規范且系統,如若臨床未較好地控制其血糖變化,則很容易伴發各種類型的并發癥,若病情較重則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及其家屬展開系統化、規范化的健康教育,重點告知患者低血糖相關的注意事項、應急反應處理措施等,以較好地改進且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于夜間低血糖的應急急救、自我識別能力。比如,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可多準備一些糖餅干、糖果等食物,一旦在夜間出現低血糖就可食用,若低血糖情況嚴重,需及時告知護理人員予以其靜脈滴注葡萄糖。③定時監測血糖。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時,加大胰島素或是降糖藥物服用劑量時,應增加監測次數,監測時間主要設置在三餐之前、午夜0:00以及凌晨3:00等各時段。護理人員進行夜間檢測時間段在凌晨0:00-5:00內,利用時間點嚴密監測其血糖改變狀況,尤其對沒有低血糖癥狀但反性較低的患者,如若持續昏迷,護理人員查房時需仔細監測。④低血糖應急護理干預。如若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壓癥狀較輕的患者,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口服糖水,或是食用餅干、果汁及巧克力等含糖量相對高的食物,不用予以患者泵輸注胰島素,持續監測患者血糖變化,每次監測20 min左右,15 min后患者低血糖癥狀方可緩解。如若患者的臨床癥狀還是沒有得到較好的緩解,可再次給予患者進食,便于緩解;如若患者低血糖癥狀較嚴重,護理人員需先予以其靜脈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50 mL,之后變成靜脈點滴10%葡萄糖,仔細查看其呼吸、神志、瞳孔等指標變化,并將其記錄下來,一直到患者的血糖回升意識清醒為止[4]。注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多胰島素給藥劑量及注射禁忌,不可自私調整劑量、不可和其他藥物混用,以免影響療效。
1.3 效果評估
護理后,臨床對2組護理滿意率展開評估,選該院自擬問卷調查量表調查分析,實行百分制:90~100分,即非常滿意;70~89分,即一般滿意;0~69分,即不滿意[5]。護理滿意率等于非常滿意率與一般滿意率之和。同時觀察2組低血糖發生情況,并作比對。
1.4 統計方法
數據處理選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文中涉及的護理滿意率、低血糖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統計結果,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對2組護理滿意率
干預后,實驗組30例:22例非常滿意,7例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參照組30例:16例非常滿意,6例一般滿意,8例不滿意,比對可知,實驗組護理滿意率96.67%,明顯比參照組73.3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對2組低血糖發生情況
護理干預后,參照組30例:2例輕度低血糖,1例中度低血糖,0例重度低血糖;實驗組30例:11例輕度低血糖,4例中度低血糖,2例重度低血糖,比對可知,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參照組36.67%,兩組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endprint
臨床認為,夜間低血糖屬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發生和患者未嚴格遵照醫囑服藥、患者心理因素、未合理/均衡飲食、運動不當等因素相關[6]。因低血糖反應在夜間發生較多,對于夜間伴發誘因,臨床需予以其安全、高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預防,具體方法為:①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改善其緊張、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可明顯提升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認知,于護理人員健康指導下,使其保持規律、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并做適當的體育鍛煉,以較好地預防夜間發生低血糖[8];②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夜間巡視監測,一旦發現患者血糖指標有任何異常,需立即告知主治醫生并做好各項應急處理。
該次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護理滿意率96.67%,比參照組73.33%高(P<0.05);夜間低血糖發生率6.67%,也明顯低于參照組36.67%(P<0.05)。由此表明,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中的作用較明顯。護理人員按照老年糖尿病患者伴發的各項因素,主要有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血糖監測等方面展開護理干預,對有效預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起到關鍵性作用[8]。此外,護理人員可對不同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充分了解其病情發展后,密切查看具有低血糖傾向的患者,而且值班護理人員應在夜間密切巡視,患者入睡之前需檢測血糖變化,以將患者血糖濃度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最終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臨床為有效預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發生,臨床治療過程中予以其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在提升護理滿意率的基礎上,降低夜間低血糖發生率,建議推薦。
[參考文獻]
[1] 楊杰華,區大明,陳志雄,等.體外沖擊波治療髂骨致密性骨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7):684-688.
[2] 李春燕,宋愛華,夏引芳,等.延伸護理服務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6):1152-1154.
[3] 孫玉肖,周嫣,馮芳茗,等.睡前飲食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干預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22):14-16.
[4] 王敏.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易發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J].吉林醫學,2016,10(1):241-242.
[5] 方芳,文學芳,王和平,等.睡前護理干預對預防2型糖尿病夜間無癥狀低血糖發生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 20(24):132-134.
[6] 錢英.老年癡呆患者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原因及護理干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2):215-216.
[7] 童奧,朱慧娟,馬小艷,等.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的特點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3):2155-2157.
[8] 楊莉琴,陳靜,何洪波,等.“醫護一體化”模式在降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發生率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6(19):1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