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珍+吳志春


[摘要] 目的 分析并研究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前期人群2型糖尿病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隨機劃分糖耐量減低(IGT)的患者280例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接受18個月的前瞻性研究。對照組和觀察組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同時開展降血糖知識的宣傳活動,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所有患者每隔6個月接受OGTT檢查。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其中檢查結果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胰島素水平(INS)、膽固醇(TC)、三酰甘油水平(TG),觀察組患者的體重指數(BMI)、糖尿病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配合合理膳食、適當運動等其他一些方式,能夠明顯減少糖尿病的產生,相比單純降糖藥物,其預防效果較好,在在臨床上值得大力使用。
[關鍵詞] 護理干預;糖尿病前期人群;2型糖尿病;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23-02
糖尿病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已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島功能受損與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前期人群2型糖尿病受遺傳環境的因素影響。對糖尿病,可通過多種方式來減少該病的發生。從以往比較成熟的研究來看,服用藥物能夠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當然改變生活方式也可。現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有多次前瞻性干預研究表明,借助改變生活方式等等一些方式能降低IGT人群發生糖尿病的產生[1]。該研究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內科收治的2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護理干預糖尿病前期人群,通過觀察,對糖尿病情況做出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內科收治的糖耐量減低(IGT)患者2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40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協議書。對照組患者中男80例,女60例,年齡為25~70歲,平均年齡為50.5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為5.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75例,女65例,年齡為35~75,平均年齡為55.5歲,病程為3~9年,平均病程為6.7年。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服用少量的阿卡波糖、二甲雙胍,同時開展降糖藥物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對患者開展專門的課程學習。以給患者普及健康知識的形式,部分患者不了解糖耐量減低的轉歸,通過這種健康知識的宣傳活動,讓患者認識糖耐量減低及對健康的威脅,從而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能力。因為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不同,如患者身高和體重等的不同,基于此,結合患者自身實際狀況,制定一對一的膳食輔導計劃,每天攝入一定量的食物,因為不同患者的喜好不同,考慮到這種情況,制定的運動表要符合患者實際情況,在規定時間進行一定量的運動。讓患者每半年接受1次OGTT檢查,持續18個月進行研究,對比兩組患者糖尿病發生率情況。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膽固醇水平及三酰甘油水平、體重指數,其中,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糖尿病發生情況,以發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方法
將該次研究數據輸入SPSS 18.0統計學軟件中,分別以(x±s)、[n(%)]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并予以t檢驗、χ2檢驗,分析組間項是否之間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檢查結果比較
將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兩組患者均無退出。研究兩組患者的臨床檢查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18個月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島素水平、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MBI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如上表1所示。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糖尿病發生率
其中,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經過18個月糖尿病發生為10例,發生率為7.14%;觀察組患者發生糖尿病發生為有2例,發生率為1.43%。研究兩組患者的糖尿病發生情況不難發現,觀察組患者糖尿病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兩組患者糖尿病發生率如上表2所示。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重要的冠心病危險因素[2]。糖尿病患者未出現病癥前,這個過程為糖調節受損,也就是在病癥前期一般為糖耐量的變低(IGT)[3-4]。2型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致病因素包括遺傳與環境的因素[5]。2型糖尿病現階段尚不能完全根治,所以,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預是減少這種疾病的一類主要方式[6]。當前醫學界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面對糖尿病問題,當前社會應預防糖尿病前期人群病情進展。
糖尿病前期癥狀輕微呈現出的癥狀不明顯,相較而言,并發癥發展并不迅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許多干預措施因為自身的復雜性,讓患者失去了治療的信心,要想長時間堅持并不容易,使得依從性下降。早期護理干預應用于糖尿病的治療上,可明顯降低臨床發生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產生[7]。針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護理干預,專業護理人員需要考慮到患者體重及飲食等,給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如疾病用藥及疾病預防的知識教育,對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有益。不僅如此,運動治療計劃適用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上,也能夠減少糖尿病的發生。所以,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應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治療中,同時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調整好飲食,配合適當的運動,可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相比單純降糖藥物,其預防效果較好。糖尿病冠心病高危病人實施護理干預,要讓患者認識到這類慢性疾病帶來的危害,讓患者及其家屬掌握一定的疾病知識,科學飲食,適度鍛煉,調整好心態,按時按量用藥,校正無規律的生活作息,強化服藥依從性,逐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調整好血糖其意義重大[8]。
國外權威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在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適用上,能夠讓患者心肺功能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強化患者肌肉強度,有助于調控血糖。該院接診的糖耐量減低患者全部患者中對照組口服降糖藥物,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對影響兩組患者糖尿病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臨床結果不難發現,兩組患者的血糖、膽固醇及三酰甘油的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體重指數(BMI)明顯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糖尿病發生方面,觀察組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比對照組要低(P<0.05)。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應用在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治療上,患者體重指數明顯偏低,且糖尿病的發病率較低,是治療這類病的有效手段,可于臨床當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葛秀潔,鐘建庭,許文燕,等.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影響[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5):420-421.
[2] 吳立旗,徐鳳芹.中醫治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系統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9):1028-1030.
[3] 張萍,王世浩,劉艷萍,等.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同管理模式干預效果的比較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1):36.
[4] 樂正亮,全細海.生活方式干預對糖尿病前期防治的意義[J].咸寧學院學報,2011,25(3):256.
[5] 馬靜.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血脂的影響[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5,27(1):51-54.
[6] 黃裕.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前期人群2型糖尿病發生率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2,33(30):6648.
[7] 王少清,汪力,高芳.糖尿病腎病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4):706
[8] 弓保英,郜玉珍.全程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病人冠心病高危人群生活質量及發病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13):1238-1239.endprint